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正式踏上了职业化轨道,新闻界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阴郁气氛,呈现出大发展态势。民国初年新闻界欣欣向荣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批职业新闻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业务上,极具特色的新闻采访和通信构成了这一时期报刊内容的主体,理论上,新闻学研究也在此时起步,二是大批以报刊为平台宣传其文学思想、革命态度的知识分子在新闻界纷纷崭露头角,寄托他们个人思想的时评类文章成为了报刊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以说,这两类人的文字成为了民国初年报刊内容的主要来源,他们是民国初年报刊的主要供稿人。而一个不寻常的现象是,笔者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留日经历,那么,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对他们日后的新闻活动是否产生过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如何体现在新闻活动中的,对于他们作为新闻人的角色内涵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这将是笔者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本文从四个部分对研究问题进行展开,笔者试图对民初留日新闻人群体进行多角度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留日经历之于民初新闻人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角色呈现的关系。第一章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新闻业发展背景,并且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群体化梳理。第一节主要简述了清末民初留日热潮形成的概况,并对成因进行一番分析,同时,还以当时在留日学生群体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第一份留学生自办刊物《译书汇编》为例,呈现了留日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分子当时的主要社会活动情况及留学生在日本期间所接受的主流思想形态。第二节以留日先导者梁启超在日本的报刊活动为起点,作为在留日学生界声名显赫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者,梁启超在日本长达十余年的报刊活动及思想传播对那个时代赴日留学的学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一个纯粹的新闻人,他的报刊活动和办报经验为即将开篇的民初新闻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本文开始对民初新闻人面临的机遇和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一批留日归国的新闻人作为主角推动了民初报业高潮的兴起,另有一批新闻人,则因为新闻业发展遭受重创,在困顿之中选择负笈东渡。第三节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民初留日新闻人群体展开综述,本文将民初留日新闻人群体划分为以新闻为职业的专职新闻人和以新闻为平台的新闻参与者,本节将以列表的形式对民初留日新闻人群体进行集中呈现,并且分析两类新闻人的差异以及他们作为民初留日新闻人这一共同体的共性。本文的第二章将研究对象集中在职业新闻人群体上。本章选择了三位在民初新闻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为例进行个案呈现,三人分别是业务代表黄远生、理论代表任白涛以及业务和理论兼修的全才邵飘萍,三人都有着共同的留日经历,而这段留日经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日后的思想和职业作为产生过不同的影响。第三章研究重点在于呈现留日经历之于民初新闻参与者思想及职业作为的影响。尽管并非专职新闻人,但这类曾参与过民初新闻活动的知识分子也曾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留日经历对于此类新闻人的主要影响并非是体现在新闻专业上的,而是集中体现在对他们革命思想、政治态度转变的影响,在本章中,笔者选取了两位在民初新闻界知名度不逊于职业记者的新闻参与者——鲁迅和李大钊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二人的代表性在于留日经历曾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人身观、革命观和政治态度,本节将着重介绍二人在日本期间的报刊活动,并且研究留日经历对于二人思想转向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反映在新闻活动上的。第四部分研究留学阵营差异造就的思想分歧,即留日经历之于民初新闻人特有的影响。这部分的论述是基于对留日生和留美生的比较分析展开的,通过文化选择和政治倾向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展示留日经历之于民初新闻人思想塑造所产生的特有影响。第四章从不同留学阵营所持有的不同文化选择以及政治倾向两个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在文化选择上,以“留日派”为主体的《新青年》曾和以“留美派”为主体的《学衡》曾就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有过一番论争,在政治倾向上,笔者选择了个案比较,留日生陈独秀和留美生胡适因为各自在不同留学国的见闻存在差异,遂而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这些论争和思想差异均呈现在他们作为各自发声平台的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