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有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增强,在吸纳就业、增加税收、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必然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分析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合理界定民营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税收贡献、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五个方面反映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赋权测算区域民营经济指数,对2009-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和横向比较,并对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其次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区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测度分析民营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与间接影响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各地区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经济产出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税收贡献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是反映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二是,民营经济指数可以反映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测度发现,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总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指数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三是,我国地区民营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总体上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分布特征,大部分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存在“高-高”聚集在一起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呈“低-低”分布集聚特征的比较多;四是,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区域经济增长正向影响效应显著,且对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有着明显的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效应约为间接影响效应的1.85倍。各省市不仅可以通过支持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达到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在相邻省市间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要素的流通来间接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