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油画的形式语言与中国民族文化内在精神的契合问题。民族精神是一种感性形态,它是中国油画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而不是全部特征,但它决定着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和是否为中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由于西方油画与中国绘画原属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艺术,所以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始终面临着西方艺术传统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特别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它成了中国油画家的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这其中的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阳太阳、董希文等人,或改良、或合璧、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油画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了自己根本的课题。他们在保留西方油画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最为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这就引发了油画的中国民族化的不断探索。纵观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可以看出西方油画只有植根于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的成熟,只有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的民族精粹中吸取营养才是中国油画的出路。而且不仅仅是绘画题材、绘画技法的民族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能让中国油画在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寻求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油画才能在中国深深扎根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超越自己的种种局限而放射出夺目光彩。我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段正渠、郭北平、马一丹三位授业恩师的艺术实践就是例证,他们以现实主义民族手法,努力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对中国油画界的民族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三位授业恩师的探究,以求映射出部分中国油画家本土化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的渊源。
由于西方油画与中国绘画原属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艺术,所以自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始终面临着西方艺术传统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特别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它成了中国油画家的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这其中的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阳太阳、董希文等人,或改良、或合璧、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油画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了自己根本的课题。他们在保留西方油画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最为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这就引发了油画的中国民族化的不断探索。纵观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可以看出西方油画只有植根于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的成熟,只有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的民族精粹中吸取营养才是中国油画的出路。而且不仅仅是绘画题材、绘画技法的民族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能让中国油画在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寻求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油画才能在中国深深扎根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超越自己的种种局限而放射出夺目光彩。我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段正渠、郭北平、马一丹三位授业恩师的艺术实践就是例证,他们以现实主义民族手法,努力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对中国油画界的民族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三位授业恩师的探究,以求映射出部分中国油画家本土化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