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即改变国家“统包统分”的做法,实行多数毕业生“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多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建立。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是高等学校实现这一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政府有关部门、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原有的就业模式,学生的择业观念,以及人事制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部分不相适应,给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雏形已初步形成,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影响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一定意义上,还会影响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为此,本论文采用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的过程中走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高等学校、企事业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个人,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进行有关的文献研究,在比较分析大量关于毕业生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试图完善和构建起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发展的框架。本着这样的研究路线,本人对论文的结构做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由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而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的条件下,届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基本特征,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体——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阐释。 第三部分,对完善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四部分,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门化发展的因素、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