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东肥城市试验田进行,以山东省主推的16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100、200、300和4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采用裂区设计,以氮肥水平为主因素,品种为副因素。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量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差异,并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类型划分,主要结果如下:1籽粒产量及生物量在不同小麦品种下的差异及肥效响应氮肥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小麦品种间籽粒产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施氮量为N0的条件下,全部16个供监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拥有最大的变异系数,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当供氮量为400 kg.hm-2时,品种间变异系数处于最小。施氮量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小麦品种的增产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但随着施氮量增加,增产幅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施氮量为N0条件下各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处于最低平均值水平,当施氮量达到300kg.hm-2时,籽粒产量平均值处于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供氮量到400 kg.hm-2时,籽粒产量平均值有下降趋势。基于不同小麦品种在五个施氮量水平下的籽粒产量进行类别划分,全部16个小麦品种,存在8个品种,籽粒产量在各施氮量水平下类型相似,其余小麦品种在五个施氮量水平下,籽粒产量水平变化较明显。山农25号、泰农18号、鲁原502和泰山28四个品种,在五个氮肥水平下,籽粒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汶农5号、烟农999、山农28和烟农19四个品种,在五个氮肥水平,籽粒产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五个氮肥水平下,在16个供试品种中,高产品种所占比例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高产品种占全部小麦品种比例达到最大。供氮量的不同对于不同小麦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在各小麦品种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施氮量的提高,千粒重则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供试小麦品种氮素利用率的差异不同氮效率品种下,全部小麦品种在各氮肥下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表现与氮素利用率存在一定差异,获得高氮素利用率的途径,在不同小麦氮高效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在氮高效品种中,在各氮肥水平下,山农25号氮素吸收效率在所有氮高效品种中处于最高水平,但其氮素利用效率在所有氮高效品种中处于最低水平,甚至在氮低效品种中也处于低水平。在各氮肥水平下,鲁原502的氮素吸收效率较其他氮高效品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低于部分氮低效品种,而其氮素利用效率,相比较于山农25号和其他氮高效品种,则明显处于高水平。而在各氮肥水平下,泰农18号和泰农28的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则适中,虽高于氮低效品种,但与氮高效品种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在氮低效品种中,汶农5号在施氮量为0和施氮量为100 kg.hm-2条件下,存在偏低的氮素吸收效率,进而导致氮素利用率偏低,当施氮量达到200 kg.hm-2、300 kg.hm-2、400kg.hm-2条件时,偏低的氮素吸收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导致氮素利用率随之偏低,烟农999、山农28和烟农19在5个氮肥下均有较低水平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偏低是限制烟农999、山农28和烟农19获得高氮素利用率的主要因素。3小麦品种的优选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氮效率下,各品种的氮素利用率处于下降趋势。通过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氮素利用率在各品种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对于氮素利用率的归类分析与籽粒产量有较为一致的表现规律,故将山农25号、泰农18号、鲁原502和泰山28四个品种,划分为氮高效品种;汶农5号、烟农999、山农28和烟农19四个品种,划分为氮低效品种;其它8个品种划分为氮中效品种。根据成熟期籽粒产量等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量等各指标对各小麦品种进行筛选分类。在N0水平下,山农25号、泰农18号、鲁原502属于籽粒产量与氮素吸收量均较高、氮素利用效率较低的品种,可以作为首选为土壤肥力较低和供氮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优势种;泰山24、汶农6号、山农22属于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均较高、氮素吸收率较低的品种,可以作为进行氮素利用效率改良的遗传资源加以利用。在N100、N200水平下,泰农18号、鲁原502属于籽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量均较高的品种,综合性状最优,在生产中应该给予大力推广;泰山24、山农22属于籽粒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的品种,综合水平较低,在生产中可能会被逐步淘汰,但可以作为种质资源保存。在N300、N400水平下,山农25号、泰农18号和鲁原502属于籽粒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的品种,在施氮量较高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