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CT的发展及普及,特别是低剂量螺旋CT的使用,外周肺病变(PPLs)的检出率正在逐年提高,因此PPLs也成为了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常见问题。PPLs的鉴别诊断包括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又包括感染性病变及非感染性病变。虽然临床数据及影像学资料,例如胸片及胸CT可以为诊断提供一些线索,但是在开始恰当的治疗前常常需要明确诊断,所以能否准确的获取呼吸道的标本是明确PPLs病因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一些新型辅助技术应用到临床,使得气管镜操作医师对PPLs的诊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超细支气管镜、Direct Path(DP)电子导航系统、Guide sheath(GS)外周超声小探头K201/K203系统、快速现场评价(玫瑰系统,ROSE)。本研究旨在通过超细支气管镜、DP电子导航系统、GS外周超声小探头K201/K203系统、ROSE即四加技术(UNRE)的联合应用,探讨四加技术引导下的肺活检对外周肺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1日—2016年2月29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气管镜室就诊的胸部CT发现PPLs且最终诊断为感染性病变的患者共170例,排除1例失访及1例未诊断,共172例病灶,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平均年龄(58±13)岁。根据有无将超细支气管镜、DP电子导航系统、GS外周超声小探头K201/K203系统、ROSE联用将患者分为四加技术组81例及非四加技术组(NUNRE)组87例。分别比较四加技术组及非四加技术组行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TBLB)对于感染性PPLs的诊断率、安全性以及肺部感染性病变患者CURB 65低危组与中危/高危组的肺泡灌洗液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的强度差异。研究结果:1、172例病灶中细菌性肺炎为73例,占感染性PPLs的42.44%,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为68例,占感染性PPLs39.53%,肺真菌病为23例,占感染性PPLs的13.37%。2、四加技术组的诊断率高于非四加技术组(80.95%vs 6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5,P<0.05)。其中四加技术组对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率与非四加技术组对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8,P>0.05),四加技术组对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率高于非四加技术组(83.33%vs 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0,P<0.05)。两组在病变所处肺叶及超声探头与病变的位置关系亚组中的诊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四加技术组ROSE高于非四加技术组ROSE的灵敏度(70.23%vs4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4,P<0.05)。四加技术组ROSE对细菌性肺炎的灵敏度与非四加技术组ROS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0,P>0.05)。四加技术组ROSE高于非四加技术组对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灵敏度(72.22%vs 46.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5)。4、四加技术组到达的支气管级数高于非四加技术组到达的支气管级数(5.00±1.14 vs 4.41±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5,P<0.05)。四加技术组探头处于病变之中的百分率较非四加技术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2,P>0.05)。5、四加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其中2例出血,发生率为2.38%,无气胸发生;非四加技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其中1例出血,发生率为1.14%,1例稳定性小量气胸,发生率为1.14%。所有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逐渐好转,气胸患者经保守治疗逐渐好转,余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操作。6、168例患者中,中危/高危组肺泡灌洗液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强度均低于低危组(t=2.481,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创新性的应用了四加技术来诊断感染性PPLs,诊断结果良好。1.四加技术组对于感染性PPLs诊断率较非四加技术组高且并发症与一般TBLB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较TTN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用于诊断外周肺感染性病灶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诊断怀疑肺结核/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病灶。2.四加技术组的ROSE能够对80.95%的感染性PPLs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其灵敏度高于非四加技术组,在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患者四加技术组ROSE的灵敏度较非四加技术组更高,有助于肺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3.四加技术组较非四加技术组能引导气管镜到达更远级亚段支气管。4.肺泡灌洗液肺泡巨噬细胞自发荧光强度对患者的感染状态具有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