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给予有效的镇痛措施并维持足够的镇痛时间,可以有效限制疼痛引起的神经病理反应,阻断长时程痛觉感应的变化,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研究表明:切皮前使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切口浸润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减少镇痛药的总需求量、推迟首次补救性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罗哌卡因作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于切皮前进行局部浸润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但其最适宜的应用浓度及应用的安全性尚缺乏研究。目标: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超前镇痛对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LC)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血药浓度及毒副作用的影响,筛选出临床合理的药物浓度。方法:将入组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H组,M组,L组,C组),分别用浓度为0.75%,0.5%,0.2%的罗哌卡因20ml或生理盐水20ml在切皮前5-10min进行皮下及腹膜外浸润,于浸润后30min抽取H组、M组、L组患者的中心静脉血2ml,进行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检测,并于手术结束后患者离开PACU时,浸润后4h,6h,8h,24h对患者上腹部切口(胆囊取出处)进行NRS评分,同时统计患者在PACU及病房使用镇痛药的比例。结果:有57例完成了研究。三组实验组之间血药浓度比较,H组患者与M组患者血药浓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M组患者与L组患者血药浓度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1)。H组与L组患者血药浓度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1)。血药浓度与单位体重罗哌卡因用量高度正相关,但个别病人的血药浓度异常偏高。根据患者每公斤体重罗哌卡因用量与罗哌卡因血药浓度回归方程显示,为保证99%以上的病人血药浓度不达到中枢性中毒反应的阈值3.4μg/ml,罗哌卡因的用量应低于5.62mg/kg。四组患者离开PACU时及浸润后4h,6h,8h,24h在静息时及咳嗽时NRS评分相比,H组、M组、L组明显低于C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H组、M组、L组之间NR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四组患者在PACU与病房使用镇痛药次数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未发现可能与局麻药相关的毒副反应。结论:对于行LC的患者,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超前镇痛能显著减低患者LC术后切口疼痛。使用浓度为0.75%、0.5%及0.2%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超前镇痛三组患者术后NRS评分及镇痛时效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为保证99%以上的病人血药浓度不达到中枢性中毒反应的阈值,罗哌卡因的用量应低于5.62mg/kg。虽然成人用以上三种浓度罗哌卡因20ml都在安全范围内,但临床上没有必要选用高浓度进行局部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