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这一词汇的使用,是沿着实现民族独立、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样一个轨迹而不断发生变迁的过程。文章根据《人民日报》的资料,分为四个阶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947-1964,1965-1976,1977-1988,1989至今,具体如下:
建国后,在反帝斗争的继续发展中,西方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社会主义东方一定能够很快战胜资本主义西方。苏联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原有的东西方划分破产,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反对文化上的西方化,因为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复辟,向西方学习就是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的提出,使大多数西方国家成为今后可以团结的对象。
改革开放之初,西方以工业国和发达国家的形象出现。六四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对中国的制裁,使西方作为政治概念重新突出出来。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抵御他们对于中国的干涉和和平演变。
西方不是我们的标准,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我们的归宿,而仅仅是一个参照。“西方”虽然是许多我们所要认识对象的主体,但也是一种“话语牢狱”,把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情况用西方来概括,就是将树木看成森林。中国共产党只有奋发努力,吸取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之路发展,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