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犀利的文笔,再加上超强的行动力,这一切成就了奥威尔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他身后,为他赢得了“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的称号。终其一生,奥威尔为我们留下了多部重要作品,其中以《动物农场》及《一九八四》最具影响力。在这两部小说中,奥威尔用其无穷的想象力加上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被极权阴影笼罩的世界,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奥威尔都被视为一名政治作家,在冷战期间更是被英美视为“反共宣言”加以利用。但是简单的将奥威尔贴上“左翼作家”的标签,无疑妨碍了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充满个性、丰富多彩的作家。笔者期望通过本文来梳理奥威尔前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试图向读者展示一位充满矛盾的思想者,而非简单的“社会主义者”,“无产者”将成为本篇论文的重要线索。在第一章中,笔者将结合奥威尔前期的几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以及《上来透口气》等分析奥威尔与无产者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奥威尔放弃了帝国警察的工作,前往巴黎、伦敦的各个贫民窟与无产者共同生活、流浪,试图融入他们的圈子。奥威尔之所以对无产者如此关注,与其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极大的关系。奥威尔的家庭出身以及殖民地警察的经历使其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他期望通过自己苦行憎一样的生活来减轻罪恶感。此外,由于二十世纪初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战争阴影的笼罩,知识分子对于中产阶级以及与其相关一切事物的厌恶到达顶峰,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塑造出另一种与中产阶级完全不同的形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大众,同时开始改写大众,由此形成了“无产者的神话”——无产者拥有无尽的力量以及朴实的情感。可以说,这些原因交错在一起使得奥威尔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无产者身上。前往西班牙参战是奥威尔人生经历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这次参战经历促使奥威尔进一步思考革命的意义、无产者的价值、权力的本质等概念,其思想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成熟。《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战争的荒谬性与政治的残酷,而之后的两部作品《动物农场》以及《一九八四》则更加深入的展现了奥威尔对于极权主义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忧思。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奥威尔对于无产者的关注产生了一些变化,从早期的关注无产者本身的境况,变为透过无产者进一步思考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这也使得奥威尔最终确立了支持“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反对极权主义的政治思想。虽然,奥威尔并没有为他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但他已经将人类社会最黑暗的一面揭示给我们看,他始终努力保持正直、善良、执着的性格,展现出一位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