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以其完整的建筑风貌和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民族人居环境丰富多样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现代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传统聚落面临着衰微与破败。研究传统聚落及其建筑与空间形态,一方面,对有保留价值的传统聚落及其建筑形态进行动态保护,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提取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元素进行当代建筑的类设计,也是延续城市与建筑地域特色的有效手段。五夫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习俗丰富,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聚落布局与传统建筑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关瑞明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五夫古镇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使得五夫古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取得成功,笔者参与了从测绘调研到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本课题以五夫古镇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角度,追述聚落风貌的发展历史、探讨聚落空间的形成过程,分析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五夫古镇聚落形态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规划设计思想。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六章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一章。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对象进行介绍,分析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分别介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正文的调研与分析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是对研究课题的全面介绍。第二章阐述五夫古镇的自然人文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承等。第三章总结了五夫古镇的传统聚落形态,包括总体布局、聚落组团、街巷空间和景观要素等四个层面的内容。第四章分析了五夫古镇的传统建筑形态,包括民居、祠堂、书院和牌坊的平面组合、空间布局、营建方式和外部形态等四个类型的内容。第三部分为正文的保护研究部分,即第五章。针对五夫古镇的现状,以动态保护为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进行传统聚落的价值评价,探讨聚落空间的格局保护、传统建筑的风貌恢复和环境景观的节点整合等。第四部分为结语,即第六章,对五夫古镇的活化利用提出了场所精神的再造、朱子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的活化等保护和利用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