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upreme喉罩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手术的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脑血管病介入手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Supreme喉罩组(S组)及气管导管组(T组)。麻醉方法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IVA),使用靶控输注(TCI)系统,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瑞芬太尼采用效应室靶控。诱导时瑞芬太尼的靶控浓度为4.0ng/ml,丙泊酚的初始靶控浓度为1.5ug/ml,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每次增加0.5 u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记录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给予罗库溴铵0.6mg/kg,待患者下颌松弛,脑电双频指数(BIS)在60以下,由同一麻醉医生置入Supreme喉罩或行气管插管,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术中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以3.0ng/ml维持,丙泊酚的靶浓度根据BIS值进行调整,BIS维持在40-60,最低不低于使患者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靶浓度,同时给予罗库溴铵5ug/kg/min持续泵入。手术结束前10分钟停止罗库溴铵的泵入,手术结束时停止一切麻醉药物的泵入。观测指标:1、两组患者诱导、维持和苏醒期血流动力学、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2、气道相关指标:Supreme喉罩的密封压,两组的气道峰压(Paw)、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rCO2)、术中漏气、反流和误吸的发生率;3、术毕和术后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拔管阶段的呛咳、呕吐、反流和误吸以及术后声嘶、咽痛、吞咽痛)4、两组拔管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物及心血管药物的用药总量以及术者的满意度。
结果:1、①诱导阶段:与置入即刻比较,T组置入后1分钟、3分钟的MAP、HR升高(P<0.05),S组在各时点MAP、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置入后1分钟、3分钟的MAP、HR低于T组(P<0.05)。②维持阶段:T组与S组在各时点的MAP、HR、SpO2、BI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拔管阶段:与拔管前比较,T组患者拔管即刻的MAP、HR、BIS均升高(P<0.05),S组拔管即刻的MAP、HR、BI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拔管即刻比较,T组各时点的MAP、HR与S组各时点的HR均降低(P<0.05),S组除出室时的MAP降低,其它各时点的MAP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拔管即刻、拔管后1分钟、3分钟的MAP、HR均低于T组(P<0.05)。2、Supreme喉罩术中能够维持稳定的密封压,且各时点的密封压均高于Paw:两组在各时点的Paw、EtC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无一例出现漏气及反流和误吸的情况。3、T组拔管阶段的呛咳发生率及术后咽痛发生率高于S组(P<0.05),术毕及术后的其它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4、S组置入喉罩的时间低于T组插入气管导管的时间(P<0.05),但拔管时间S组较T组延长(P<0.05);盐酸地尔硫卓的用药总量S组低于T组(P<0.05);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物及其它心血管药物的用药总量以及术者的满意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Supreme喉罩在脑血管病介入手术中应用与气管导管一样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且在诱导阶段与拔管阶段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术后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