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的虚拟便捷、自由平等、广容开放等天然特质吸引着人们纷纷“情迷其中”,但同时,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它的虚拟状态也为人们的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给非正当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90后”的在校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代人,从小接触网络,但对网络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大学生虽然是整体素质较高的网民,但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频频出现,这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自身修养不足以抵御网络不良现象的侵袭,也是长期缺乏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造成的。由此,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显现,高校有义务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整篇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阐述了网络社会与网络道德的含义,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证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接下来,文章借用笔者做过的对省会理工科、综合、医学的四所高校300名在校生网络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以调研的数据为例证,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消费习惯、使用现状、认知判断做了分析,从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上存在一定失范行为的客观现状出发,揭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的情境下,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即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开辟了新渠道,更是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的题中之义。第二部分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存在诸多问题;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缺乏实效性;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尚未形成。论文着重对目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教育管理部门缺乏重视和政策;教育主体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模糊;大学生身心发展波动性大;网络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网络环境差强人意。第三部分着重对我国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必须从教育事业的管理层面高度重视,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尽快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和高校、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其次,必须要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素质过硬的教育工作队伍,这支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业务水平,率先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中逐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教学,并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网络品德。其次,高校教育主体必须创新思路,多管齐下改变教育模式,关注90后大学生群体,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要丰富教育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培养;借鉴美国经验,在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注重大学生的现实性教育,着力唤醒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在教育的同时,高校应制定出符合自己校情、舆情的网络规范,从刚性制度上给予网络道德教育的约束和支撑,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建议政府应当加强网络行业的规范管理,从源头治理网络环境,努力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总之,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学校的有效实施,形成一个长期教育机制,才能有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