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构建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思想解放、经济上稳定增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整个中国都走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人们在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信仰危机。一部分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开始转为拜金主义、拜权主义,使得精神生活变得商品化、市场化、金钱化、庸俗化、虚无化,不仅使得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信仰状况。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乏力”,使得社会凝聚力削弱。本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解释精神生活存在的意义,通过对当前精神生活物化的表现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精神生活商品化、市场化、金钱化、庸俗化和虚无化,并对导致物化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民崇尚文化追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四个角度提出解决物化困境的超越之路,展示出精神生活具有的价值,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人类进步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应用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介绍,阐明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概述;第三部分是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结合相关资料,并深入到农村地区调查;第四部分是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缺乏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执行力不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投入严重不足第五部分是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在阐明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基本思路;从民生的视角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完善,构建新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的价值,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人类进步具有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