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共三篇。第一篇为针灸对脊髓损伤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第二篇介绍了自由基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作用综述。第三篇介绍了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脊髓损伤(SCI)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目的:针灸对于治疗脊髓损伤所造成截瘫的恢复、缓解肢体痉挛、减轻截瘫性疼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查阅近2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发现:临床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基本上都会用到督脉穴位,按应用频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受损伤的脊髓节段上方和下方的督脉穴位、“大椎”、“百会”、“命门”、“风府”、“筋缩”等。但在督脉具体取穴上没有以实验室研究为依据的。本课题拟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筛选和确定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最佳的督脉穴组,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在督脉取穴方面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SD大鼠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I组(取脊髓损伤节段上下方两个脊髓节段的督脉穴位)、电针II组(取“大椎”和“命门”)、药物组(甲基强的松龙)共五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损伤24h后取材。(1)运动联合计分法(CBS)综合评定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2)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SOD含量;(3)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MDA含量。结果:CBS计分:1、术后2h: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Ⅱ组、电针Ⅰ组和药物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③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2、术后24h: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Ⅱ组的分值下降,并与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Ⅰ组和药物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③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的分值下降,并与之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进行比较1、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MDA含量升高,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2、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和药物组MDA含量下降,并均与之有极显著差异(P<0.01)。3、治疗组组间比较:①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Ⅱ组和电针Ⅰ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②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SOD: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进行比较。1、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SOD含量下降,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2、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与电针Ⅱ组SOD含量升高,并均与之有极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3、治疗组组间比较:①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Ⅱ组SOD含量升高,并与之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Ⅰ组与之差异不显著(P>0.05)。②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电针治疗组还是药物治疗组,均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CBS计分减少,MDA含量降低,SOD含量提高,说明电针和药物均可对急性脊髓损伤均有疗效,其中以电针大椎、命门组疗效显著。故电针大椎、命门这一穴组可使得行为学计分指标下降幅度较大,SOD含量指标提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