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古今中外,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无论是在西方文明还是在东方文明中,城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功能也逐渐增多,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作为连接世界网络的连接点,城市逐渐具备对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城市网络逐渐形成进一步对城市的对外活动产生一种外在的牵引力,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向城市的倾斜促使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参与全球体系的自主权,二者相结合,形成了城市对外活动的内在条件和外部动力因素。随着城市与世界体系之间互动的不断增强,国家城市间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也不断加深,城市在不断参与对外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身处理对外事务的能力,由此一来,使得城市成为外交的次国家行为体成为可能。城市外交便是城市作为次国家行为体进行对外交往活动的集中表现,在各种形式多样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展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开展初期,并非现在意义上的政府间建立的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而是以一种民间外交形式进行,通过城市间互派代表团进行友好访问,在两座城市间建立联系和友情,与现在缔结的友好城市相比,我国友好城市的建设起源于民间外交。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发展至今,已然不同于当初建立时期,友城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缺乏实质性交流、与国家战略对接程度较弱等问题。为弥补我国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为未来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梳理了我国友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在全球城市国际角色产生新变化和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应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对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从理论、实践和机制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友好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