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思想家和神学家从生态角度对《圣经》进行了重新解读与阐释。《圣经》呈现出复杂的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论文绪论部分表明了这种复杂性,以及从生态视角解读《圣经》思想的挑战性。正文尝试通过深入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申发之。
论文上篇主要对《圣经》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进行考察,探讨《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论文认为,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
论文下篇从宇宙观来探讨构建《圣经》生态思想的可能性。与西方生态神学主要进路不同的是,第三章尝试将《圣经》的宇宙观区分为两个层面:对人类命运的认识层面与对这一命运的解释层面。在第一层面上,人与其他万物一样,只是地球上的寄居者;只有在第二层面上,《圣经》才助长了人类之于自然万物的傲慢态度。论文主张回到《圣经》宇宙观的起点层面,尽量还原其自然观的原始风貌。从人作为寄居者的身份出发,《圣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现世伦理,并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启示。第四章分别从“谦卑”、“爱”、“公义”、“偶像崇拜”、“安息”等一系列相关教义,对这些启示进行集中探讨和阐发。
论文结语部分对宗教的意义进行探讨,并在拯救地球与人类的议题下,呼吁教会的生态实践与世俗的生态实践尽可能地融合到一起,使生态保护运动朝向日益普世化、全球化的协作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