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然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逐渐成为食管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据90年代以来国内公开的相关文献显示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20%-50%。而心房颤动成为食管癌术后并发的最主要的心律失常。因此,找寻一种预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最早由Dilaveris等在1988年首先提出,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短时限(Pmin)的差值(Pd)。其数值的增高提示心房内不同位置存在有非均质的电活动,对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预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近年来作为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无创性的新指标。目前国内外通过Pd评价食管癌术后发生心房纤颤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食管癌手术前后 P波离散度变化,并观察其预测食管癌术后心房颤动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新发心房颤动提供支持。 目的: (1)探讨食管癌手术对患者心房激动传导的影响; (2)明确P波离散度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评价P波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病例187例,年龄在50-79岁之间,确诊为食管癌并进行手术患者,男性163例,女性24例。排除相关疾病如肺心病,风心病,2年内做过开胸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分别描记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进行P波最大时限,P波最短时限,P波离散度的测量。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等超声指标,并测定血钾等血液生化检查指标。分析P波离散度与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食管癌手术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以及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结果: (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术前P波离散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房颤组Pd高于非房颤组,且术前Pmin(t=2.99,P=0.03)与Pd(t=7.07,P=0.00)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通过对非房颤组手术前后P波离散度等相关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手术前后Pmin(t=6.78,P=0.00)与Pd(t=7.08,P=0.00)均有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 (3)通过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发现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t=2.28,P=0.02)、血钾(t=4.91,P=0.00)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4)通过超声相关指标分析发现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左房内径、EF、FS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P波离散度(B=0.140,P值=0.00,OR值=1.182,95%置信区间为1.106~1.264)和血钾(B=-2.511,P值=0.00,OR值=0.081,95%置信区间为0.023~0.282)为食管癌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6)ROC曲线分析Pd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P值=0.00,预测食管癌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最佳切点为34,约登指数最大为1.706。 结论: (1)食管癌手术治疗能使患者术后Pd增高; (2)术前Pd高与术前低血钾水平可以使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机率增高,Pd值大于34ms会增加食管癌术后出现心房颤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