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性期不同抗栓方案后的出血转化率、远期预后及1年内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335例,随访期1年。首先,根据急性期抗栓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溶栓组、抗凝组及抗血小板组,分析三组的基线资料、远期预后和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次,根据患者3月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并分析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最后分析3月内存活的272例患者急性期抗栓方案与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非瓣膜性房颤(96.2%,85.2%和95.3%,P=0.005),伴发疾病以高血压病最多(88.5%,70.5%和78.7%,P=0.018);从影像学上看,病灶特点以单一大病灶(42.3%,27.3%和31.4%)及多个或融合病灶(34.6%,33.0%和30.2%)多见;小型分散病灶以抗凝组最多(12.8%、33.0%和29.6%,P=0.006);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率高(26例,7.8%),以溶栓组最高(13例,P=0.003);3月内良好预后(mRs≤2分)164例,以抗凝组更多(53例,P=0.018);1年内颅外出血事件发生率也以抗凝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例,P=0.01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率高(3月内18.8%,1年内31.8%);三组间3月内的死亡率、1年内的良好预后率、死亡率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对于3月内的死亡患者,心源性脑栓塞3月内存活组的患者年龄更轻(P=0.002),既往卒中发生率更低(P=0.001),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更少(P=0.000),部分前循环更多(P=0.001),D二聚体(P=0.001)、CRP(P=0.001)、空腹血糖(P=0.002)、HDL(P=0.000)和AST(P=0.030)更低,TG更高(P=0.004);治疗前NIHSS评分(P=0.000)、治疗1周后NIHSS评分(P=0.000)、NIHSS减分(P=0.000)、CHADS2评分(P=0.011)、CHA2DS2-VASc评分(P=0.005)、HAS-BLED评分(P=0.000)及HAS-BLED≥3分的患者数(P=0.007)均低于死亡组;年龄(OR=1.061,P=0.009)、治疗1周后NIHSS评分(OR=1.196,P=0.000)及既往脑卒中史(OR=3.099,P=0.002)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72例3月内存活患者中,溶栓组入院NIHSS评分最高(P=0.000),治疗1周后改善最明显(P=0.000);颅内出血转化率以溶栓组最高(17.7%,P=0.003)。抗凝组3月内良好预后最高(P=0.049),1年内颅外出血事件发生率最高(P=0.021)。抗血小板组年龄最大(P=0.000);CHADS2评分(P=0.007)、CHA2DS2-VASc评分(P=0.005)和HAS-BLED评分(P=0.004)最高。三组间远期预后和1年内的卒中再发均无差异。结论:1.急性期抗凝治疗患者3月内良好预后较好,而1年内的良好预后与其他抗栓方案比较无明显差异。2.急性期抗凝治疗患者1年内颅外出血事件发生较多,而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其他抗栓方案比较无明显差异。3.急性期溶栓治疗患者颅内出血转化率较高,而颅外出血转化率与其他抗栓方案比较无差异。4.三组抗栓方案间3月及1年内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