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迎随补泻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Rand函数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迎随补泻联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两组患者每天均接受1次治疗,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定记录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BI)的变化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临床总有效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提升略多,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比对照组提升略多,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效果,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迎随补泻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独使用常规针刺均能有效降低中风后患侧上肢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迎随补泻联合常规针刺在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的效果上要优于单独使用常规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