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范围内环境政策的发展正经历从单一的命令控制型向政府管制、市场机制、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协同作用转化。作为环境政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在中国面临着现实需求强烈和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本文试图以社区环境圆桌会议这一公众参与模式为例,探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中国的作用机制、政策效果和制约因素,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设计和改进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环境政策模式及其比较,特别阐述了环境政策演进中公众参与手段的强化。在介绍公众、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随后介绍国外环境公众参与的概况,重点介绍了日本水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发展阶段和总体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阐述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其次,本研究阐述了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1.基于政治发展对立理论提出的经济发展、环境公众参与和人与环境和谐度的辩证关系,提出只有提高包含公众参与在内的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才能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2.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模型,提出了环境保护必须引入公众参与等社会性力量,才能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进行有效弥补,改善目前环境治理的困境;3.基于制度变迁和制度交易理论,提出了环境保护领域也需要实现从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交易向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交易的制度变迁,也即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制度安排,改变不同的环境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比率,促进环境问题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环境合作和利益均衡,促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制度变迁,提出环境公众参与的条件和合作规范机制。论文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的共同作用机制——利益的博弈和均衡。第三,基于促进环境利益博弈和均衡的制度安排考虑,本研究提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模式——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制度。基于环境质量供求关系曲线,本论文设计了社区环境圆桌会议的理论模型,阐述了环境圆桌会议的政策设计思路:通过和其它环境管理手段协同作用,提高环境质量供给水平;通过信息沟通和共识达成,引导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理性诉求。论述了政府视角下的政治企业家模式和政府职能转变,企业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机制和社会契约,以及公众参与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和功能性实现等环境圆桌会议作用机制。在介绍社区环境圆桌会议的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江苏进行的社区圆桌会议试点工作进行了实景记录、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并对水专项实施过程中的两次社区环境圆桌会议进行了具体案例分析,分析了社区环境圆桌会议的关键要素分别为政府官员的第一行动人的角色、公众中的引领者、企业家中的先行者,提出了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所需的制度框架。在对基于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看出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在政策层面,要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制建设,在组织层次,要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和公众参与的监督和保障制度,在操作层次,要强化基于网络和电子政务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平台构建等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论文总结了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参与水平较低、参与渠道不畅、多为末端参与、常表现为信访或群体性事件、体现出随机性和被动性、基于公众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作出选择、还不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推动力量等问题,并剖析了主要原因:宏观方面的国家治理模式、政府管理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司法保障不足、社会发育水平不足、地方政府应对能力欠缺、公众参与技术支撑不够、参与渠道缺乏、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表现较差等情况,提出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制定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战略,改革政府环境管理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中纳入公众参与元素,引导环境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育,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有序开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试点,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专家支持和媒体公开机制等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和环境教育,推进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