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农村能源紧张、经济落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重要作用。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中沼气的发酵、日光温室的建设、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西北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各地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可一刀切。科学评价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适宜性,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合理布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巨额资金的合理使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区域因素,依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选择了1.6米平均地温大于10℃的月数、1.6米平均地温大于20℃的月数、全年日照时数、年太阳辐射总量、人均畜禽粪便资源占有量、生活用能的商品化率、户年均收入、户国家投资额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率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三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气候、能源、社会经济和水文4个方面选择了年平均温度、≥10℃积温、冬季晴天日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日照时数、30年一遇最大风速、冬季平均温度、30年一遇最大积雪深度、人均畜禽粪便资源占有量、生活用能的商品化率、户年均收入、户国家投资额、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率、年径流深度和年降水量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气候、能源、社会经济和水文4个方面选择了1.6米平均地温大于10℃的月数、1.6米平均地温大于20℃的月数、全年日照时数、年太阳辐射总量、人均畜禽粪便资源占有量、生活用能的商品化率、户年均收入、户国家投资额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率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AHP)的步骤,请教有关从事该领域的专家并结合西北地区的生态经济环境,确定了西北地区三个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在三个不同模式的评价指标权重中,气候指标都占有很高的比重,且气候指标﹥能源指标﹥社会经济指标;这与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实际是基本一致的。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对评价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安塞县、陇县和西乡县发展“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发展“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为陇县>西乡县>安塞县,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说明该评价理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确定了西北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分级标准,初步形成西北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案。并应用本研究的评价方案对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的100多个站点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三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五位一体”生态果园模式)的区域适宜性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