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调磨后的金瓷冠分别进行上釉、抛光后上釉、自身上釉、抛光等不同的表面处理,分别对其表面结构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抗压强度试验,比较不同表面处理对金瓷冠强度的影响,为金瓷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1.试件制备:采用精密仪器车床加工制造出模拟预备体的金属代型,将代型的金属预备体部分于浸蜡器中浸蜡5秒钟后,采用压力塑型法制取基底冠蜡型,常规包埋铸造喷砂上瓷,制作金属烤瓷冠共20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四个试件。基底冠厚度0.4mm,瓷层1.4mm,所有试件(牙合)面均匀调磨0.2mm厚度后采用不同的表面处理:A组:表面抛光后加釉液上釉;B组:加釉液上釉;C组:未加釉液自身上釉;D组:表面抛光;E组:对照。2.金瓷冠表面扫描电镜观察。3.Instron测试机对试件(牙合)面垂直加载300N(30.61Kg)4.加载后金瓷冠表面电镜观察。5.生物力学试验机对试件进行破坏试验,测试折裂时力值。6.对折裂力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金瓷冠表面电镜观察:A组:表面平坦,未见明显裂纹。少量直径1.0~2.0μm气孔散在分布,上釉后气泡被釉液覆盖,晶体图像不清,成斑点状。B组:表面未见明显裂纹,还可见直径1.0-4.0μm的气孔均匀散在分布,可见均匀分布的晶粒团。C组:表面未见明显裂纹,散在分布气孔和磨痕,较A组、B组略密集;表面不平坦,有密集存在的晶体簇,成“岛状”结构。D组:可见表面比较平坦,未见较大裂纹,但有较多调磨后暴露的气泡;气孔大小不一,大的可达到50μm;气孔内部可见有未熔融的晶体团,可见5~10μm的裂纹散在分布;气孔的边缘部位成层状,与周围的沟纹相连。E组:表面凹凸不平,气孔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周围存在裂纹;1~5μm的晶体散在分布,可见不规则翻起,气孔与裂纹相连,表面成龟裂状。
2.加载后金瓷冠电镜表面观察:A组:表面未见明显裂纹,可见试件加压受力点釉层剥脱。B组:表面未见明显裂纹,可见压碎的气泡。C组:表面有大量的气孔密集分布,气孔之间的薄弱边缘断裂,偶见簇状分布的气孔群,气孔内可见形成的裂纹及碎颗粒。D组:表面气孔广泛分布,出现新的裂纹,可见气孔与裂纹连接。E组:表面可见压碎的气孔,裂纹广泛分布,与气孔相连,可见长约40μm的较深的裂纹。
3.破坏试验结果:破坏试验所测得的各试件折裂时的力值,各组试件的破坏试验力值均数分别为(单位:KN)A组2.45±0.11,B组2.40±0.06,C组2.09±0.21,D组2.05±0.18,E组1.91±0.27。
4.破坏试验力值的统计分析:对测得的试件的破坏试验力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与C,A与D,B与C,B与D组的破坏试验力值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A与E,B与E组的破坏试验力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A与B,C与D,C与E,D与E组的破坏试验力值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烤瓷冠调磨后重新上釉可以显著增强烤瓷冠的强度。2自身上釉或抛光对烤瓷冠强度的提高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