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探讨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是否具有手术治疗的价值;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术后疗效;以及术后病理学改变对手术策略的指导;从而提高这类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3例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病历资料;搜集其临床癫痫发作的病史特点、术前头颅MRI影像学资料、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24-VEEG)监测结果、术前皮层电极埋藏的病例资料、术中皮层电极监测与手术方法、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本院1.5T的MRI下行头颅影像学扫描,按照其扫描的结果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中所有的患者头颅MRI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将其定义为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患者40名,其中男性29名,女性11名,年龄8—42岁,平均年龄20.5岁,癫痫发作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9.4年;);第二组中患者的头颅MRI扫描均有异常表现(患者33名,其中男性29名,女性4名,年龄9—60岁,平均年龄22.5岁,癫痫发作病程10天-24年,平均病程7.9年),其影像学诊断包括:软化灶、蛛网膜囊肿、脑膜瘤、脑萎缩、海马硬化、血管畸形、脑裂畸形及透明隔缺如、胶质瘤等。所有的患者术前均行24小时视频脑电图(24h-VEEG)监测,记录下发作期(ictal EEG)及发作间期(interictal EEG)异常脑电图,并行致痫灶定侧及定位。对于发作间期及发作期局限性异常脑电图且致痫灶位置明确的患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20导栅状皮层电极再次监测致痫灶的位置,以明确手术切除范围。对于术前使用非侵袭性脑电图(non-invasive EEG)不能明确致癫灶侧别及位置的患者,需行双侧硬膜下皮层电极埋藏术,以明确致痫灶侧别及位置,再行癫痫灶切除术。所有手术切除的标本均行普通病理学检查(H—E染色),以明确切除的脑组织标本病理学改变。术后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复查常规脑电图,出院后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咨询、写信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时间至少一年以上,按国际通用的Engel分级评价其癫痫控制疗效。[结果]:第一组40名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年,其中16名(40%)患者术后癫痫完全控制,达到EngelⅠ级19名(47.5%)患者术后癫痫罕见发作,平均每年发作1~2次或者仅为夜间发作,达到EngelⅡ级;3名(7.5%)患者术后癫痫发作较术前减少90%,达到EngelⅢ级;2名(5%)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无明显改善,为EngelⅣ级。第二组33名头颅MRI异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年,其中18名(54.5%)患者术后癫痫完全控制,达到EngelⅠ级;7名(21%)患者术后癫痫罕见发作,平均每年发作1~2次或者仅为夜间发作,达到EngelⅡ级;4名(12%)患者术后癫痫发作较术前减少90%,达到EngelⅢ级;4名患者(12%)术后癫痫控制无明显改善,为EngelⅣ级。以上两组患者术后癫痫控制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普通病检:第一组40名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有29例切除的额颞叶、海马等脑组织标本可发现明显的软化灶、脑细胞空泡样变性及部分脑细胞水肿、点状出血、薄壁血管扩张、胶质细胞增生等非特异性改变;而其余11例脑组织标本除了有点状及灶状出血外,未发现其它病理学异常。第二组中33名头颅MRI异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病理改变包括: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沙砾型脑膜瘤、海马硬化、蛛网膜囊肿、血管畸形以及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局部脑组织灶性软化、脑细胞空泡及浊肿样变性、点状出血、反应性炎症、胶质细胞轻度增生等)。[结论]:本研究显示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87.5%的患者癫痫控制良好(达到EngelⅠ级+EngelⅡ级),相对于多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术后病理证实70%(28/40)的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切除的脑组织标本有病理学改变,故这类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明确致痫灶位置后,可早期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