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端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端后压浆可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显著改善桩-土荷载传递性能,在国内外的桥梁桩基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桩端后压浆的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日益完善,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桩端后压浆承载力计算,且已纳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而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研究较少,《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没有涉及。   本文结合辽河大桥、崇启上海长江大桥等桥梁工程中的后压浆试桩结果,针对后压浆对沉降产生的影响作了定量的分析和计算,同时还合理地考虑土体连续性对压浆的影响,并对压浆后的荷载传递模型提出了改进。主要的工作和结论总结如下:   分析了桩-土荷载传递机理,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理论,如荷载传递法、弹性理论法、剪切位移法、分层总和法、有限单元法等,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根据荷载传递法的理论,选用双曲线模型对桩侧摩阻力-桩土相对位移、桩端阻力-沉降的关系进行拟合计算,比较并总结了压浆前后桩侧与桩端的荷载传递参数a、b值的变化规律。利用回归参数a、b值编制Matlab程序,用迭代法计算出荷载-沉降的拟合曲线。   采用双曲线模型,对压浆前的荷载-位移模拟曲线进行分析,并将压浆前后的沉降比较,计算出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ξ。根据统计得到39根试桩的沉降影响系数,分析该系数与桩端土性的相关性,并对《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沉降计算公式的沉降经验系数ψs作相应修正。   基于桩端后压浆桩特性,将沿桩身从桩顶向下分为浆液非显著影响区和显著影响区,建立压浆前后桩侧阻力-桩土相对位移和桩端阻力-沉降的荷载传递模型,并按照压浆前后不同的荷载传递模型来考虑土体连续性对后压浆桩沉降的影响。
其他文献
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与其它结构体系相比,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它不但传力明确、整体性好、空间划分更自由灵活,并且还可以减少材料用量,充分
在内陆和西部地区修筑公路和铁路,常遇到江河、湖泊、沼泽、山谷等大量岸边软土地基,表现为成因复杂、均匀性差、工程性质差异大,导致工程实践中面临着地基沉降不均匀,稳定性
核安全级构筑物在核电厂安全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基础的不均匀变形特别敏感,通常安全级水工建筑物修建在完整性好且强度较高的岩质基础上,以保障其安全和稳定性。但是,对
小城镇风貌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历史沉积,其特色代表着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
在复杂的服役环境中,结构由于外部荷载的作用以及各种突发性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局部的损伤,这些局部损伤对结构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危险。由于应力集中,疲劳等诸多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