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城市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需要社区居民民主、平等的参与,参与是民主的核心要义。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民主即“人民当权”,即人民当家作主。社区居民须在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社区是居民的”,是为居民服务的,居民通过运用开放空间会议等民主的技术,参与到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本文以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实践为研究主题,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1)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由谁主导?(2)如何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对武昌区S街道Z社区的73-75栋院落自治进行调研,深入访谈院落居民、居委会书记以及院落自管会小组成员,并实地观摩院落召开的三次开放空间会议、院落自管会的成立以及解决院落存在的公共问题的过程,对院落公共问题的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如何理解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由谁主导?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居民的原子化倾向严重,居民之间的交往淡薄,再加上长期在“管控”理念指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以行政方式来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导致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公共问题的处理效果欠佳。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须让位于“助人自助”理念指导下的以治理型社团为代表的专业权威,运用开放空间会议等专业社工工作方法,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水平,从而真正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居委会和居民共同做出努力。社区居委会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枢纽性组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居委会要由传统的“管控”理念向“社区是居民的”理念转变,掌握和运用专业社工的工作方法,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同时大量培育治理类、互助类和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运用开放空间会议等民主技术,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进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兴趣;从居民的角度而言,要学会“助人自助”,通过运用开放空间会议等民主技术,建立自己的社团,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并逐步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之中。论文得出四个基本结论:第一,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需要技术支撑,民主需要技术;第二,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需要与专业主义相结合;第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社区公共问题的治理也需要多元化的治理方式,以多元应对多元;第四,社区居民向社区公民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