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琉往来始于明朝。从明洪武时期,琉球国就派遣留学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这种交往一直延续到清朝同治八年。道光二十一年,东国兴远赴重洋,从琉球来到中国,从师国子监教习孙衣言。现存作品集《东国兴诗稿》。《诗稿》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孙衣言对诗歌的评语和批改。因此,有幸保存至今的《东国兴诗稿》便是研究中琉汉文学非常重要的书籍资料。笔者手中有三种材料记录了东国兴的诗歌:一为冲绳县立图书馆数字档案中的誉本;一为《琉球诗绿》(孙衣言评)道光二十四年刻本;一为现存于东京大学图书馆的手写本。三种资料所收录诗歌数量和体裁、表现形式、诗歌题目的差异等方面均存在各种差异。各个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东京大学图书馆版的《东国兴诗稿》在各个方面最为全面,是诗歌收录数量最多、体裁最丰满、孙衣言点评收录最多的一种资料,因此成为此文写作的主要依靠资料。资料中显示,孙衣言对诗的点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诗句用字结构方面的评点;另一方面是对东国兴诗歌所表现出的风格的点评以及对诗歌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东诗的特征予以定位。这诗歌的点评自然离不开诗歌本身,孙衣言的点评是在原诗基础上,将诗歌本身、诗人立场以及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诗歌创作上的标准四个因素融在一起,对诗歌用语、意象等诗歌内容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诗歌进行修改。从三种资料的《东国兴诗稿》来看,东国兴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阳刚雄厚的诗,也有清新俊秀的诗。而同一种风格的诗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孙衣言在点评以力量取胜的诗歌时,用“雄壮”“劲健”“慷慨”等不同的概念。在点评柔美为主要特点时用了“清”的范畴,孙衣言在点评具体的诗歌时,用从“清”范畴中延伸出来的概念,如“清丽”“清幽”“清迥”“清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