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重中之重。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结合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其国际化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状况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我国商务部早在2011年就印发了《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在其中明确指出国际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导向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然要依靠技术创新。能否将“国际化”与“创新”紧密结合,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也将此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在考察了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运用SFA模型对2011-2015年6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考虑到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具有自选择效应,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究国际化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实际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国际化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国际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并且这种影响在企业国际化的三年里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在对匹配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中发现,相对于大规模企业和中西部企业,国际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小规模企业和东部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显著。接着,本文运用面板Tobit模型,从国际化深度与国际化广度两个维度分析了国际化程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深度与创新效率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国际化广度与创新效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进一步探讨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时发现,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国际化深度与创新效率以及国际化广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政府补贴本身能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并且正向调节国际化深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国际化广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为目标,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角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策略和创新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了国际化与创新效率提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国际化深度与国际化广度两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的不足之处如下:第一,在测算创新效率时,仅以专利申请数来反映创新产出显然是片面的,由此得出的创新效率与实际有所偏差;第二,对国际化程度的指标的选取仍然过于单一,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国际化的实际情况;第三,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时,受限于控制组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匹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