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电影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的“献礼片”。“献礼片”晋升为“主旋律”之后,主要包含以下概念: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集体主义。过去的主旋律可谓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条线纪念伟大人物与历史时刻;另一条则是像《焦裕禄》和《雷锋》这种,主要是树立榜样,坚守理想信念。1987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上,电影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出现了以主旋律为题材和背景的影片。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电影步入改革快速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期间,主旋律电影同样得到了发展,但依然喜忧参半。喜的是,主旋律电影有叙事的权威性,是国家正史的影像化表述。忧的是,电影产业化对主旋律电影的冲击,观众观影的心理和审美方式的变化(观众面对主旋律电影很多时候仍保持着距离感)以及主旋律电影创作者观念的转变。在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创作者并未很好地契合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主题和思想,没有运用好叙事学的理论去结合主旋律电影的实际,而是曲解了时代改革的良苦用心;电影中仍充斥着未经时间检验的概念和填鸭式的说教,最终发展到了前些年非创新不足以生存的地步。所以如何结合市场观众、制度和文化,兼顾其艺术性和产品性,从叙事上更严肃、更从容地讲述主旋律事件是其所面临的叙述难题。本文以“建国三部曲”系列影片为研究对象,在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三部作品的叙事进行研究,尤其是深入研究其叙事的视点、叙事的时间和叙事的结构。研究发现,献礼片“建国三部曲”在叙事视点方面视点统一,但悬念较少;在叙事时间方面有概要性的时长和简洁流畅的时序,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比《建军大业》的时间组织弱;在叙事的结构方面《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片段过多,《建军大业》富有张力。最终提出了主旋律电影叙事既可保持视点统一,又增设悬念;注意叙述时间的时长,优化虚构时间的组织和标记;构建有张力、有趣味的叙事结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