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种类,针对其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工作正在开展。本论文主要分析文蛤选择群体生长、抗性性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寻找与生长、抗性相关的基因标记。这些结果将加深对文蛤生长、抗性性状的认识,进而提高选育效率,加快育种进展。首先,通过比较四个文蛤群体的生长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湿重),我们得到如下研究结果:文蛤壳色可稳定遗传,文蛤黑斑群体比细纹群体具有生长优势;文蛤的生长显著受到环境和G×E交互作用的影响;通过对亲代个体的选择,可有效提高子代的生长性状。上述结果表明壳纹、人工选择,养殖环境和G×E交互作用都会是文蛤群体间产生生长差异的原因。利用建立的选育材料,开展了功能基因中的SNP与文蛤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克隆获得了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MmeFBA)基因,根据其序列推测其为I型醛缩酶。MmeFBA基因在肌肉组织和壳顶幼虫期的高表达表明它可能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在MmeFBA基因中检测到4个内含子SNP和3个外显子SNP,其中包括1个异义SNP。对来自2个生长差异群体的205个文蛤个体进行了分型并作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SNP(mmfbai-1, mmfbai-3和mmfbae-2)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表明醛缩酶基因可能是生长相关基因,参与了文蛤生长过程的能量代谢。在文蛤转硫酶样基因中检测出3个SNP (MmeSUl-696, MmeSUl-714和MmeSUl-806),并用改进的Tm-shift法对2个家系和2个群体中的文蛤个体进行了分型。SNP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显示,MmeSUl-806与文蛤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表明调控外源和内源化学物质硫化修饰的转硫酶基因对文蛤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为了分析文蛤选择群体抗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我们克隆并分析了硒代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meGPx)基因。该基因包含2个内含子,分别是723 bp和238 bp。开放阅读框为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其中第75个氨基酸是由终止密码子编码的硒代半胱氨酸。MmeGPx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与GPx在各组织中的酶活基本相一致,二者在肝胰脏中均最高。在幼虫各发育阶段,MmeGPx基因在壳顶期表达量显著增高。感染实验中,在副溶血弧菌(MM21)刺激的第6和第12小时,MmeGPx在肝胰脏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MmeGPx参与对弧菌的免疫反应。进一步比较了MM21刺激后,MmeGPx在抗性群体和对照群体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抗性群体中,MmeGPx基因表达量上调的时间比在对照群体中提前。上述结果表明,MmeGPx参与维护机体免疫系统的氧化还原水平,同时表明较早的免疫应答能帮助文蛤抵抗病菌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