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工法优选及预支护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SHAW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有着特殊的工程特性。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一直是困扰隧道工程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施工方法选取是控制围岩变形的重要方面。在地层岩性较差时,预支护体系能更好的为围岩稳定提供保障,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  本文以“宝兰客运专线”的徐家川隧道为依托,以大断面黄土隧道 IV级围岩段施工为推手,采用现场应力及变形监控量测、理论分析分析围岩受力和变形机理,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选出隧道合理的开挖工法,并对选取出来的合理工法进行台阶长度和进尺的优化分析。通过弹性地基梁理论来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管棚预支护的作用机理,并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管棚预支护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对不同管棚支护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隧道施工最佳的管棚支护范围。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徐家川隧道变形与支护受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徐家川隧道具有初期变形速率快和变形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变形特征受岩层走向、倾向影响较大,因此围岩变形、围岩压力和支护受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根据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方法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三台阶七部法、CD法、CRD法在徐家川隧道IV级围岩段适用,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三种工法下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受力安全性、开挖进度等对比优选,表明三台阶七部工法在安全施工上、进度上都能满足施工要求。  (3)通过模拟计算对三台阶七部工法进行不同台阶长度、不同开挖进尺的优化分析。最终通过比选得出最优变形控制措施,宜采用3m台阶长度、0.6m开挖进尺。短进尺和短台阶能减少围岩裸露时间、更快实现封闭成环。  (4)通过管棚预支护模型理论分析,介绍了Pasternak计算模型下管棚的弯矩、挠度、转角公式,并通过对徐家川隧道V级围岩段管棚预支护进行分离式数值模拟,研究管棚的作用机理和管棚预支护作用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支护结构和地表沉降的影响,得到管棚在开挖面附近变形较大,弯矩在开挖面附近有正有负。在已开挖未支护段管棚主要承担围岩压力,在开挖已支护段管棚与支护一起承担围岩压力,未开挖段与围岩承担围岩压力,能把所受的力传递掌子面后面围岩。  (5)通过模拟分析,对60°、90°和120°支护范围下管棚预支护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20°下管棚支护角度为最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开始逐渐在国内推广应用。组合墙体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对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抗风、抗震的研究尤其是冷弯薄壁型钢
膜分离技术是目前取代传统工艺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制备的超滤膜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等领域。把纳米材料应用于超滤膜制备,得到高性能的纳米复合膜,已成为近年
我国东部沿海冲积平原地区多为软土地基,地下水位高、地基土强度低,经常发生基坑失稳事故,坑底隆起破坏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基坑失稳形式。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对评价基坑工程
小城镇污水厂量大、规模小,污泥产量小、分散,其污泥大部分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由于其含水率高对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随着我国大量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以及垃圾
加深对土性机理的认识,对建立合适的本构模型和工程应用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粘性土强度和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现有的强度准则和破坏准则,以及用于有限元分
混合式交错桁架结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较大,但其延性较差,为了改善交错桁架的延性性能,提出了延性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设计概念。此种体系的关键在于跨中空腹节间弦杆的耗能,因而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建筑楼层的增高,山区城市的房地产逐渐向山坡上发展。在高层建筑作用下,边坡会产生较大的变形甚至发生失稳,因此建筑物对边坡的稳定性影
随着人们对建筑抗震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国家规范条文的不断完善,对建筑抗震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2011年出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新增了HRB500
古建筑木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集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身。榫卯连接方式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耗能性能稳定、减震效果显著的新型支撑,解决了传统支撑受压屈曲的问题。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应用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但在混凝土结构当中,主要是用于加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