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南部,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早在两万年前,沂河两片就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足迹,是人类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子、匡衡、王祥等历史名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沂蒙山区是一片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抗日民主政权的逐步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起来。文化建设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占据了相当突出的地位,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文化艺术界人士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从大、中城市和沦陷区相继来到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沂蒙山区,使沂蒙根据地在短时间内即集结了一大批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他们以文艺为武器,鼓动群众,唤起民众,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引人瞩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对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的理解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将沂蒙根据地史、山东地方史乃至中共党史研究推向深入,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沂蒙根据地文化建设进行分析论述。
第一章论述了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认为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了起步、步入正规、繁荣发展三个阶段,各阶段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指出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是以政治为核心,为战争服务的战时形态文化,以大众化的风格、“军民共建”的形式、行政干预为动力、受艰苦环境制约等为特征。具有现实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大众化和通俗化、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等特点。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政策,认为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育组后改为山东战时工作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和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是沂蒙乃至山东根据地文化建设最为直接的文化领导机构,对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战时需要,围绕着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标,沂蒙抗日根据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新闻出版政策和文艺政策,显示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珍贵历史资料,走访、了解诸多健在革命人士,听取详细介绍等形式,较为全面、准确地阐述了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果,指出在沂蒙山区,在山东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以及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沂蒙根据地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文化创作、文艺演出、民众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沂蒙抗日根据地革命文化的历史成因。指出先进的革命文化在沂蒙山区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是中国革命和沂蒙人民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的形势需要,选择了沂蒙山区为革命根据地,这是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产生的根本;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沂蒙文化,是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形成的基础。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的现实意义。从史学理论与史学价值的角度,论述了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作为一种战时文化现象和成果,分析其史学价值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弘扬和继承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种文化资源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工作,它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史学必须为现实服务的指导思想,研究发掘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资源,重要的是要弘扬丰旋律、端正指导思想,结合时代特征精心提炼内容,努力创造新形式,让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