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三氧化二砷(ATO)治疗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的可行性及疗效,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11只)、模型组(60只)。后组造模成功后,即关节炎指数评分(AI)达3分以上(30只)时再随机分成两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Ⅱ组,14只)和ATO治疗组(Ⅲ组,16只),分别予踝关节腔内注射PBS溶液和10%ATO溶液各0.1ml,同时Ⅰ组也予踝关节腔内注射10% ATO溶液0.1ml,每3天1次,共4次,末次注射3天后取材。所有大鼠分别于造模前、注射药物前后测量体重、计算AI、足垫厚度、踝关节环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踝关节,测量滑膜厚度,注射药物前后行X线观察对比。最后标本行HE染色观察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实验结果】1.模型组大鼠(Ⅱ组和Ⅲ组)在造模后体重稍有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Ⅰ组)相比,增加相对缓慢(P <0.05)。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后,各组体重均有所下降,但体重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 >0.05).2.与Ⅰ组相比,模型组大鼠(Ⅱ组和Ⅲ组)的AI、踝关节环径、足垫、超声下滑膜厚度均有所增加(P <0.05),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后,Ⅲ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P <0.05),Ⅱ组无明显降低(P >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与Ⅰ组相比,模型组大鼠(Ⅱ组和Ⅲ组)造模后X线提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部分骨质破坏;HE染色提示有大量炎症细胞侵润,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后,X线评分:Ⅲ组与Ⅱ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病理评分:Ⅲ组低于Ⅱ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Ⅲ组大鼠血清IL-1和TNF-α水平、关节滑膜的NF-κB (p65)和VEGF的表达要弱于Ⅱ组(P<0.05).5.Ⅰ组大鼠注射ATO前后上述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1在CIA大鼠模型中,关节腔内注射ATO可改善关节炎症状,滑膜病理改变减轻。2 ATO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下调滑膜细胞NF-κB的活性、抑制VEGF的生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