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不足之处,鲜有将“柳条边外”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者。而探讨边外城镇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学术成果更难见到,使人们对于边外城镇的共性与个性难窥其貌,无法全面诠释其在清代发展的整体脉络与水平。城镇作为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以城镇为研究对象,揭示一个区域内历史时期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今天的城镇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清代东北长期处于“封禁政策”的桎梏之下,城镇发展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低于关内;而“柳条边”又将东北一分为二,清政府对“边外”地区实行更严厉的封禁措施,使“边外”地区成为“禁区”内的“禁区”,该地区城镇在类型上与发展模式上都与边内有显著差别。清中前期边外地区城镇发展水平比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的规模也较小,此时期,边外城镇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发展模式上都比较单一,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边内地区。清后期,随着政府治策的转变,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处于边疆前沿地区的边外城镇进入大发展时期,城镇发展十分迅速,城镇职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与边内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在短时期内明显缩小。边外城镇的这种突变型的发展模式是迥异于边内地区的。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的发展,基本奠定了现在吉、黑两省的城镇职能类型与布局。所以,理清清代边外地区城镇的发展脉络,对当今的城镇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清代边外城镇的历史发展简况,清中前期<WP=5>的城镇水平低下状况,清后期城镇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清中前期与后期边外城镇的职能类型。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边外城镇的职能类型有重大的差别。第三部分,介绍了清中前期与后期边外城镇的发展模式。第四部分,将边内、外地区的城镇进行了对比,比较城镇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差异,揭示出“柳条边”对边外地区城镇的制约作用,阐明了直到国内与国际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柳条边”失去限制作用之后,边外地区城镇建设才进入大发展时期的观点。第五部分,分析了边外城镇在清前期发展缓慢、在清后期却发展迅速的原因。阐明了自然环境、政府治策与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对于城镇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晚清士绅群体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变迁表现为既有着传统的禁锢,又有着强烈忧患意识下主张革新的理想。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吴汝
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却少有人涉及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我们需要把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放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只有这样,
本文的知识社会史尝试,主要从“学术共同体”理论的角度考察“国粹派”所处的基本历史语境、思想谱系及其成员在学术、政治互动中的角色冲突。 第一章《绪论》:考察了日本“
摘 要:为了能够对加工和制造工业企业中的异步电机进行控制、监控、测量和保护,专门设计了一种电机保护监控的装置。ABB Relion产品615系列保护测控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和易拆卸等优点,它在系统出现异常电流或电压的情况下,会对其负责的区域进行断电隔离,来控制故障在系统网络中带来的损害。在电子、电气、化工等工业的生产中离不开电机保护装置。  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 615系列 断电隔离  引言  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