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不足之处,鲜有将“柳条边外”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者。而探讨边外城镇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学术成果更难见到,使人们对于边外城镇的共性与个性难窥其貌,无法全面诠释其在清代发展的整体脉络与水平。城镇作为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以城镇为研究对象,揭示一个区域内历史时期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今天的城镇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清代东北长期处于“封禁政策”的桎梏之下,城镇发展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低于关内;而“柳条边”又将东北一分为二,清政府对“边外”地区实行更严厉的封禁措施,使“边外”地区成为“禁区”内的“禁区”,该地区城镇在类型上与发展模式上都与边内有显著差别。清中前期边外地区城镇发展水平比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的规模也较小,此时期,边外城镇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发展模式上都比较单一,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边内地区。清后期,随着政府治策的转变,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处于边疆前沿地区的边外城镇进入大发展时期,城镇发展十分迅速,城镇职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与边内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在短时期内明显缩小。边外城镇的这种突变型的发展模式是迥异于边内地区的。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的发展,基本奠定了现在吉、黑两省的城镇职能类型与布局。所以,理清清代边外地区城镇的发展脉络,对当今的城镇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清代边外城镇的历史发展简况,清中前期<WP=5>的城镇水平低下状况,清后期城镇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清中前期与后期边外城镇的职能类型。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边外城镇的职能类型有重大的差别。第三部分,介绍了清中前期与后期边外城镇的发展模式。第四部分,将边内、外地区的城镇进行了对比,比较城镇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差异,揭示出“柳条边”对边外地区城镇的制约作用,阐明了直到国内与国际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柳条边”失去限制作用之后,边外地区城镇建设才进入大发展时期的观点。第五部分,分析了边外城镇在清前期发展缓慢、在清后期却发展迅速的原因。阐明了自然环境、政府治策与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对于城镇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