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培育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育现代化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先决要素,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的标志。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育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乡村振兴的规划当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未来农村图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有望真正解决中国久拖未决的“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的问题,首先就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那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成果并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言献策。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践调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政策梳理和理论总结。通过对山西省部分农村的调查,发现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对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借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国内外以往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结合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本文主体部分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选择。第一部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概念以及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进行阐述,依据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的不同界定,并结合自身理解给出概念阐释;其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分别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毛泽东的农民教育理论和习近平的主体农民观,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最后论述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联性,乡村振兴的社会环境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首先是设计调查问卷,包括选定调查区域、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的形式,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收回数据之后,科学分析数据并且结合实例,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的诉求:农民对培训补贴更为感兴趣、青年农民更需要继续教育、高学历农民的培训意识强。进而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共性问题:经费投入少,供给保障不足;选拔标准低,认定工作慢;师资队伍薄,内容不科学;经营理念差,营销能力较弱等。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依据调研的问题,结合我国乡村振兴的实际和国内外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这部分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首先根据调研分析出国家制度安排上进行的制度构想;其次是宏观把握培育机制中的不足,政府起主导作用并且优化培育条件,各部门积极配合,强化政策支持;再次在具体的培训措施上,主要是培训内容的设置以及培训老师的选用,共同推动职业农民培训事业进步;最后,就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通过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创建良好培育氛围,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农民自主学习,增强农民培育意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给出解决的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重道远、需常抓不懈,重点在于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在不断优化制度安排、完善政府培训机制、构建科学新型农民培训管理的良好环境,推动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