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写作《班主任》以来,刘心武擅长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创作的总体思路是,借助现代化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在他看来,当前所遇到的危机是现代化发展不充分所导致的:物质和现代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人的愚昧,从而产生品德上的问题。从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出发,他认为,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分表现世俗生活,现代化的眼光使他能宽容地看待世俗,努力去接近生活中的普通人,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世界,并主张从普通人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中寻找“真善美”,以此来克服现实中的毛病。由此,作品整体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氛围,小说人物身上则普遍洋溢着一股“精气神”,这是小说能打动人、教育人的关键。本文将以现代化为主线来梳理刘心武七八十年代的作品,深入考察作者在现代化视域下是如何组织文本故事,处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果说《班主任》开启了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新阶段,初次显露了他的现代化思维,那么《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等作品则是他用现代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尝试。长篇小说《钟鼓楼》则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集大成者,本文将从世俗、现代化与历史时间的关系切入,总体讨论刘心武小说的现代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