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鸡生产是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也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研究肉鸡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皮肤和黑皮肤等肤色的肉鸡越来越受到不同消费群体的偏爱。家鸡的深色皮肤是由沉积于皮肤的黑色素细胞造成的,黑色素能够由家鸡自身通过复杂的过程合成。家鸡浅肤色的形成决定于类胡萝卜素在皮肤上的沉积量。因为家鸡不能自身合成类胡萝卜素,因此类胡萝卜素的沉积与家鸡体内能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酶(BCMO1和BCDO2)有关。前者是机体合成维生素的关键酶,后者与此过程虽无直接关联,但却能非对称裂解类胡萝卜素使之变成无色产物,进而导致皮肤内类胡萝卜素沉积量减少,形成白皮肤。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鸡的BCDO2基因位于24号染色体上。已有研究表明存在三个关键SNPs与黄皮肤形成有关,SNP A(6,264,085处G突变为A位点)、SNP B(6,273,428处A突变为G)和SNP C(6,287,900处G突变为A)。本研究以部分山东省地方鸡种为样品,通过扩增获得了该基因的片段,并通过测序技术得到扩增片段的详细信息,进而找出了更多的SNPs位点,同时也将不同的基因型与家鸡胫部皮肤颜色的黄度值(b*值)进行了关联分析。另外,本研究探讨了BCDO2基因在家鸡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状况。最后,本研究又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简单了解了一下不同组织中该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和基因表达量的关系。试验结果如下。除已报道的经典SNPs外,本研究又找到了17个SNPs位点。通过与胫色黄度值关联分析发现SNP A和SNP B以及另外8个位点与胫色黄度值显著相关,SNP C与胫色黄度值相关性不显著。21个SNPs中,4个位于第二内含子上,14个位于第九内含子上,2个位于第十外显子上。呈低度多态性的共9个,呈中度多态性的共12个。共有6个位点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其余均极显著地偏离平衡。连锁平衡分析显示第14个SNPs位点与第17个SNPs位点间有极强烈的连锁不平衡。通过对SNP B处杂合子个体的组织差异化表达研究结果显示:BCDO2基因在胫部皮肤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皮肤、肌肉组织、肝脏组织和卵巢组织。对不同组织中BCDO2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进行甲基化检测,发现随着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的增加,基因表达量降低。说明了BCDO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状况可能与不同组织基因组中启动子区的差异甲基化程度有关。深入研究BCDO2基因的遗传机理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为现代家禽育种工作中培育具有能够稳定遗传的黄皮肤性状的品种提供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能为揭示物种进化的奥秘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