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中医火疗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追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源流,以期对火疗法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正视其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推动中医火疗法的发展。第一部分以文献学的方法,以《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心方》《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等六部典籍为主要参考依据,对火疗法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炙、焫、熏、熨、温针、烧针、灸、烙等八种方法。从考古学的发现,追溯古人用火的历史,为火疗法的出现提供依据;从文字学研究和字面意义上解释了火疗八法的含义,并分述其操作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和适应证候,进而分析了各疗法的发展进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对火疗八法的作用特点和相互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火法的传承与创新。第二部分主要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的焫法、熏蒸法、熨法、温针、烧针和艾灸等六种火疗法的论述为语料,从隐喻认知的立场,寻找火法治疗疾病的理据;从“自然之火”的属性“光明、温热、炎上、生化、毁物、气味焦苦”等出发,对中医“火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医学关于火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火”的体认。由始源域“自然之火”向目标域“火疗法”的映射,使古代医家认识到火能驱邪治病。中医火疗法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皆源于火性“光明、温热、炎上、生化”的物理特性,火的温热特性,是所有火法防治疾病的前提。火性炎上,能够产生一定的推动力,则火的热能可以转化为动力,源源不断地发挥火的温热效应。火的生化作用,则表现在以火法可回阳救逆,有起死回生之效。又火具有“焚烧、毁物”的特性,因此当火疗法误用而变为致病因素出现时,本来用于防治疾病的火法便成为了“火邪”,火法强迫汗出的过程即为“火劫”,“火逆证”则是误用火法产生的变证,是火性焚烧、焚烧、毁物的结果。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火逆证”发生的机理和治疗措施。火逆证是误用熏蒸、热熨、温针、烧针和艾灸等火疗方法而造成的变证、坏证。依据其发生机理,可大致分为太阳中风误火、伤寒阳郁误火、表实内热误火、温病误火和阴虚误火等五类,火逆证的病理特点为伤阴动血,损伤心阳,心神浮越。在救逆治疗上有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补益心阳,安神定悸;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复心阳、镇惊安神、化痰行水;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或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虽然现代的火疗法与古时已大为不同,火逆证也几乎不再出现,但对火逆证发生机理和辨证论治的学习,将有助于现今疑难疾病和放疗术后副作用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