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建立起文学社会学清晰又严密的逻辑体系。二十世纪初丹纳的《艺术哲学》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新义,影响中国文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学界尚未对1908-2022年间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本文首次尝试按时间顺序、分角度来厘清其在中国的接受过程,研究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翻译过程、接受演变,分析其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探讨其带来的影响与启示。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丹纳《艺术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一二节介绍丹纳《艺术哲学》的写作背景,阐述丹纳《艺术哲学》的主要理论。第三节介绍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译介情况,建国前简单介绍、零星翻译;建国后推进,系统翻译全书并在国内广泛传播,主要介绍六种译本,指出了傅雷译本在传播接受中的优势。第二章为丹纳《艺术哲学》主要艺术理论的接受演变。第一节说明20世纪20-70年代末的接受状况,该时期的研究重点为“三因素艺术决定论”。经过资料耙梳,发现20世纪20年代学界将其解读为“科学批评”并进行接受与批判,三四十年代将其解读为“社会批评”并加以改造吸收,20世纪50至70年代解读的政治色彩浓厚。第二节分析20世纪70-90年代末的接受状况,经过资料的细致梳理分析,发现此时期学界运用了多元美学研究方法对《艺术哲学》的有关艺术理论进行新阐释,其中社会学美学、生态美学、心理美学研究尤为突出,还有一些学者运用历史文化理论视域进行新阐释,此时期对丹纳艺术理论的评价较上一时期更加客观,大多基于理论本体的解读。该时期功利性解读渐退,因此将其概括为新时期新阐释。第三节阐述新世纪以来的接受状况,经过细致地资料梳理,发现此时学界在新语境中最早从“种族”因素研究其现实意义,之后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学价值角度对丹纳的艺术理论进行重新研究,由于2010年以来跨学科多视域研究成为学界研究风尚,学者从生态学、地理学、现代性视域、生平批评进行多角度解读。由于此时期的研究基于文化研究的文化语境,笔者将其概括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第三章分析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接受中存在的误读与偏见的文化现象。第一节是被误读为庸俗社会学并进行原因分析,指出1961年北师大中文系误读其为“庸俗社会学”,1987年陈伯海为其正名,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在于理论本身存在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弊端,受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第二节是对其“资产阶级性”的偏见及其原因分析。1963年柳鸣九对其资产阶级性的产生偏见,1979年程代熙为其正名,分析产生此种偏见的原因在于接受研究充斥政治功利性色彩;第三节对“特征说”的误读及原因分析,1979年朱光潜将“特征说”的误读为追求人的“动物性本能”,1983年黄力之、1997年周均平为其正名,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在于学者的“集体无意识”,忽略理论产生的文化语境;第四节对其文学“外部研究”存在偏见及原因分析,阐述80年代初学界对“外部研究”的偏见,80年代中期以后丹纳《艺术哲学》重获青睐,分析产生此种偏见的原因在于学者的“集体无意识”,忽视理论运用的文化语境。第四章研究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接受所带来的影响与启示。第一节分析丹纳《艺术哲学》理论范式在中国的影响。中国学界遵循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的原则、方法论进行文学研究,这种范式不仅影响中国现代民族文学的发展,而且拓展中西文论比较研究,进一步丰富中国文学史建构理论;指导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推动文艺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文艺学教材建设。第二节总结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的启示,认为翻译家要增强理论修养,学界要重视文学独立性,研究者要加强本土意识,从而重新反思当下文学社会学。总之,笔者通过对1908-2022年间丹纳《艺术哲学》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呈现出其在各个时期接受演变的复杂状况,分析其中产生误读与偏见的文化现象,探讨其所带来的影响与启示。可以发现丹纳《艺术哲学》的在中国的接受研究不仅给其自身带来新生命力的而且推动中国文学、文艺社会学的发展。以此为鉴,反思中国当下文学社会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绿色建筑”是国家近年来对建筑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同样也是我国建筑领域升级转型的关键契机。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人们进行优化改进。为此本文结合某住宅工程项目,对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上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随之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以期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本公司ZJ17卷接机组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烟支水松纸长短不符合质量要求这一问题,从而导致产品存在一定的不良率。针对该问题,采取在机器上加装检测装置,将检测信号发送到单片机电路板,当检测到烟支出现水松纸长短时,及时预警或停机。本方案避免不合格烟支进入包装工序或流入市场,产生返工浪费和不良市场反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香烟品质。
针对钻孔内的空间相对狭小且黑暗,自然光源无法进入,成像仪探头不同功能具有不同工作电压的情况,进行了钻孔成像仪探头光源驱动与稳压电路设计。结合钻孔现场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对光源的要求,选用单色性好、发光亮度高的直插式DIP封装LED灯作为成像仪探头的光源,并依据探头结构设计了光源灯板电路。基于MP3310芯片设计了LED光源驱动电路,基于SGM61230芯片设计了稳压电路。实验室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探头光
村落是我国居民较为重要的人类生存载体之一,是最基础的人居环境单元,而目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胶东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尚存空白。为更好的明确影响胶东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主次方面,在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精确抓突破口,通过对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及对胶东地区10个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多方主体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感知数据,定性与定量化相结合,反馈修正指标,构建出胶东地区传统
文化是社会交往的精神纽带,文化共情作为人类文明交往的情感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内在而持久的动能。文化共情结构的作用机制包括社会意识对文化共情环境的作用、符号表达对文化共情媒介的作用、个体经历对文化共情经验的作用。文化共情的生成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变化与媒介推送、意识形态与价值选择、文化亲近度、文化差异性、文化符号表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行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生成文化共情,并产生相应的
移动传播时代,互联网和5G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现代人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资讯类短视频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用户的青睐。梨视频作为资讯类短视频行业的领头羊,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率。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资讯类短视频一些共有的问题。本文以梨视频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机遇和挑战,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试图给资讯类短视频的发
药浴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其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历史悠久。因其操作简便、临床有效、价格低廉以及安全性好的特点,患儿与家属对药浴治疗接受度高,被越来越多的儿科医务工作者所重视。近些年来中药药浴在小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范围扩大,研究更加深入,此文是对近10年来中药药浴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做一归纳。
本文介绍了数据共享检索系统所采用的开发平台和工具,构建了基于Ontology的数据共享检索体系,指出了该体系的主要模块以及关键技术。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基于仪表领域本体的智能检索系统,并实现了简单的语义查询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自动化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化问题,简单的方法(牛顿法、梯度下降法、共轭梯度法)已无法适应快速求得最优解的要求。因此将群智能优化算法用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群智能优化算法的核心源于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模拟,通过在全局探索以及局部开发中寻找最优值,得到最优解。与其他算法比较,群智能优化算法结构简单、通俗易懂、效率高并且易实现。但传统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