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内容为11世纪桑浦寺建立以来对藏族文化教育体系发展所作的贡献。佛教后弘期以降,卫藏为主的西藏广大地区出现了很多对藏族文化影响深远寺庙,其中俄·雷必喜饶在1059年建立的桑浦寺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发扬光大,在11世纪至16世纪间,成为卫藏地区噶当派的六大寺之一,其教法传承和教育方式,寺庙教育的组织等为佛教文化在藏区重新兴起,以及各教派的成长和形成藏传佛教文化体系都有重大的贡献。本文以藏族文化教育体系的发展为主线,共分为5大章:第一章的内容为桑浦寺的简要历史,其中历史背景部分篇幅较长,也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在藏族社会的转型期对于藏族文化教育体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桑浦寺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必须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情景中,故在第一章的开头部分有较大篇幅研究桑浦寺建立并发挥独特作用的历史背景。除此之外,第一章还考证了该寺建立的年代和简述发展历程,以及分化为十个属寺的大致时间;第二章主要为桑浦寺建立以前,也就是吐蕃王朝到大致公元11世纪以前的藏族文化和教育的一般状态,研究了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上升的过程,知识分子即宗教人士的主要事业,寺庙与文化、经济社会间的关系;第三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即桑浦寺对藏族文化教育体系发展所做的具体贡献,共有2大节7小题:第一节为该寺如何继承发展藏族文化事业,怎样完成印度经典翻译到生产藏区本地文化内容的转型,俄·罗丹喜绕所著的,分裂时期以降的藏族第一部《正字学》的背景及其意义,桑浦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一个主要学院所培养的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等;第二节为教育体系发展的贡献,分别研究该寺的学经制度和组织制度,以及游学机制的创制和对后世藏族文化教育体系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为桑浦寺的主要法会,即桑浦寺夏季法会的兴衰以及文化意义,其中依靠藏族史料和有关高僧的传记,对法会的兴起时间、法会的内容做了论述,并且将法会作为一项仪式对其文化意义进行研究;第五章为桑浦寺逐渐成为当时藏族文化学习传承的一个中心的过程,其中有个三个小节,分别阐述了桑浦寺历代高僧的文化创作和发展的功绩,桑浦寺的教法向西藏各地的传播途径,以及桑浦寺的承前启后之过渡作用。最后为结尾部分,此章汇总五大章的内容,对于桑浦寺这样一个对藏族文化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成型具有重大影响的寺院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本文能否成型的关键在于第三、四、五章的研究,故本人翻阅大量文献(包括汉文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对桑浦寺各项创新之举做了具体的介绍,论述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