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喻表达的对照研究——以含有比喻表达的复合词为中心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hofp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在反映文化方面尤以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而词汇中的大多数词语都是直接反映客观对象的,但也有一部分是人们根据相似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这种词语可以说是比喻的思维模式在话语层面凝聚的最小表现形态。也就是说,在长期的语用过程中,某些比喻过程被浓缩成了一个词语或一个词语的义项。中国语言学界将这种语言现象称为比喻造词。日本语言学界称之为“比喻语”。比喻造词是汉日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修辞意识和文化传统。通过分析比较中日比喻造词,可从一个侧面探求中日文化之根源。 本文从修辞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剖析汉语和日语中比喻造词的结构方式和构词成分的内在意义,并以人类共有的相似性思维模式导入相似学说。笔者从相似性来看汉语和日语中比喻造词的异同,分析各自的语言特色。全文分别从构词学、类似学说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比分析中日比喻造词,寻其共性,探其差异,揭示其内在规律,以便提高对汉语和日语中比喻造词的认识,加深对其中所蕴涵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 因此,本文结构如下: 第1部分导入问题,并介绍研究动机和意义。 第2部分结合比喻的定义、比喻理论的相关研究简单分析了比喻表达的认知作用。并由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导入本文的研究视角及研究目的。在考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限定。 第3部分从构词学的角度就汉语和日语中的比喻造词进行了对照分析。并根据本体和喻体是否出现和出现的位置对比喻造词加以分类。然后又从数量到内在语素的结构特点揭示汉语和日语中的各类比喻造词的的异同。 第4部分根据相似性将搜集到的比喻造词进行分类,从类似性角度分析中日语言中比喻造词的共性和个性。 第5部分将根据类似性分类的比喻造词,从本体和喻体角度,做进一步分类,考察中日两国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 第6部分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做了系统分析。人类都有共通的相似思维,能够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等相似性来命名事物、认识世界。相似性思维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但由于不同民族间在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及认知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产生了比喻造词使用上的差别。在此部分中,笔者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对照分析,进一步探寻隐藏在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社会根源。第7部分介绍本文的总结和将来课题。 由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比喻造词上,中日两国的语言固然存在语言结构及思维认识上的共性,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个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自然与语言体系的不同有关,但更多的是源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鏡子,因而通过对语言的考察,可以管窥到社会文化方面。而在造词领域中占相当比重的比喻造词背后,同样也隐含着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仅从构词、类似性等角度对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比喻造词做了对比分析,但笔者亦认为,要对此问题做彻底研究须从更多的角度入手,而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该问题相当新颖的视角已被人提及。故而,笔者今后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无可否认,客观世界本身存在许多界限不清的现象。所谓模糊性指的是客观事物在中间过渡领域呈现出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或含糊性(vagueness)。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提到的诸如大
期刊
歧义是语言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许多语言学家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对歧义的关注。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著名的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去解释歧义产生的原因。中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经历了从最初揭露人性的阴暗到后期关注社会与政治等重大问题的转变。《水泥花园》(1978),早期恐怖文学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