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排便困难(粪便潴留)婴儿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的变化,探讨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代谢特征,为婴儿排便困难发病机制提出建设性观点,为临床干预提供有益的建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立医院门诊21例明确诊断排便困难的婴儿设定为观察组,其中包括10例男婴,11例女婴,年龄均在3~9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4.53个月。选取同期于儿童保健科例行体检的24例健康婴儿设定为观察组,其中包括11例男婴,13例女婴,年龄均在3~9个月之间,平均年龄4.24个月。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排出体外2小时内的新鲜粪便标本,采样后置于干燥、无吸水性的无菌可密封的容器中保存。称取适量标本,置于粪便分析处理仪中,加入PBS缓冲液,配置成10%的粪便稀释液。处理完成后,将粪便稀释液接种至基础培养基(YCFA)及乳果糖(LAU)、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菊粉(INU)、可溶性淀粉(STA)、甘露糖醇(MAI)等低聚糖培养基中,并于37℃恒温下发酵24小时,利用气体压力测量仪测定各培养基中产气量,并采用气相色谱法(Gaschromatography,GC)检测各培养基中的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含量,最后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粪便中丙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异戊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FA总酸、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占SCFA总酸含量的百分比为77.2:17.2:2.7,对照组三者比值为85.9:9.7:2.1,其中,观察组丙酸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YCFA、LAU、FOS、GOS、INU、STA培养基中总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AI培养基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4、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YCFA、LAU、FOS、GOS、INU、STA培养基中乙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AI培养基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5、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YCFA、LAU、FOS、GOS、STA、MAI培养基中丙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INU培养基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各培养基中丁酸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各培养基中异戊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8、粪便经体外发酵后,观察组在MAI培养基中产气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YCFA、LAU、FOS、GOS、INU、STA培养基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SCFA是婴幼儿肠道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正常婴儿乙酸:丙酸:丁酸三者占SCFA总酸含量百分比为85.9:9.7:2.1。2、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产丙酸含量较正常婴儿增多,其中乙酸:丙酸:丁酸三者占SCFA总酸含量百分比为77.2:17.2:2.7,提示排便困难婴儿发病机制是肠道菌群发育异常。肠道菌群产酸结构发生变化,有过早成人化趋向,间接印证了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发育异常。3、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产乙酸、丙酸、丁酸三者含量比例失调,可能引起结肠动力紊乱,进一步影响排便动作的协调性。4、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酵解低聚糖生成SCFA能力增强,是以乙酸、丙酸增多为主,乙酸和丙酸的浓度增高可能抑制婴儿不成熟结肠的蠕动。5、为益生菌干预婴儿排便困难提供了理论依据。6、通过体外发酵模型测定低聚糖培养基中的SCFA水平,可作为评估和干预排便困难婴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改变的一个简单、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