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期间症状群及中医证候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198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防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完整性、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大多数癌症患者处于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且已经经历过多程联合抗肿瘤治疗,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严重的症状负担。因此,干预症状以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另一方面,症状群对于肿瘤症状科学管理的优势已得到世界公认,中医药对于肿瘤治疗的极大优点就表现在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一直存在不足,并限制了其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症状群对于中医肿瘤疗效评价的优势挖掘,可能是中医肿瘤疗效被客观评价、以及构建有效中医辨证的可能途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在研究一中,归纳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中晚期癌症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提取症状群;探讨生活质量与症状群的相关性;以期为认知症状群对于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以及中医证候的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研究二中,将进行安罗替尼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分析,调查其中医证候的情况;以期为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初步理论指导,以及为下一步制定合理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一: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研究收集筛选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部病例明确诊断的、正在进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填写一般资料表、恶性肿瘤相关资料表、MDASI+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特异性模块、EORTC QLQ-C30量表。分析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各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困扰程度,并提取症状群;分析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与各个症状群的相关性。应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方法采用频率(构成比)、平均数、中间值、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Q25,Q75)];症状群提取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研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2.研究二: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筛选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或住院部病例明确诊断的、正在进行安罗替尼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60例,填写一般资料表、肺癌相关资料表、中医证候量表,分析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安罗替尼治疗期间的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应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等。研究结果:1.研究一: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症状群的调查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病例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62.30±12.20 岁,患者年龄分层分布:≤40 岁(14.15%);41-50 岁(25.47%);51-60 岁(30.19%);61-70 岁(27.36%);71-80 岁(2.83%),年龄在 51-60 岁的患者最多,占30.19%。男性(55.66%),女性(44.34%)。(2)ECOG 评分:ECOG 评分=0 分(9.43%);ECOG 评分=1 分(48.11%),ECOG 评分=2 分(30.19%);ECOG 评分=3 分(9.43%);ECOG 评分=4 分(2.83%),纳入病例以ECOG评分=1分最多,占48.11%。(3)既往史:既往手术史患者(52.83%);化疗史患者(86.79%);放疗史患者(48.11%);其他抗肿瘤治疗史患者(49.06%);高血压史患者(22.64%);糖尿病史患者(23.58%);高脂血症史患者(20.75%);其他疾病史患者(56.60%)。(4)恶性肿瘤相关资料分析:肺癌(55.66%)患者最多,其次是胃癌(16.04%);结直肠癌(8.49%);肝癌(8.49%);肾癌(5.66%);软组织肉瘤(3.77%);鼻咽癌(1.89%);食管癌(0.94%)和胆管癌(0.94%)。临床诊断方面,Ⅳ期(62.26%)患者最多;其次是Ⅲ期(25.47%);Ⅱ期(3.77%);Ⅰ期(0.00%)。靶向用药方面,安罗替尼(63.21%)患者最多;其次是阿帕替尼(16.04%);索拉菲尼(15.09%);舒尼替尼(5.66%)。(5)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发生率、严重程度、≥5分的症状:疲乏症状发生率最多(92.45%),其次为胃口差(78.30%)、苦恼(77.36%)、口干(76.42%)、悲伤(72.64%)、瞌睡(68.87%)、睡眠不安(64.15%)、疼痛(61.32%)、健忘(58.49%)和气短(56.60%)。严重程度较高的症状有:疲乏、睡眠不安、苦恼、胃口差、瞌睡、口干。≥5分症状发生率较高的有:疲乏(50.94%)、胃口差(50.94%)、睡眠不安(46.23%)、悲伤(43.40)和苦恼(42.45%)。(6)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困扰发生率、严重程度、≥5分症状发生率:困扰发生率最高的为情绪(83.96%),其次为一般活动(81.13%)、工作(79.25%)、走路(76.42%)、生活乐趣(75.47%)、与他人的关系(63.21%)。严重程度最高的为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其次为一般活动和走路,最低的为工作和生活乐趣。≥5分症状发生率最高的为一般活动(49.06%),其次为与他人的关系(46.23%)、生活乐趣(46.23%)、情绪(40.57%)、走路(38.68%)和工作(29.25%)。(7)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症状群分析:共19个症状被纳入因子分析,KMO 值为 0.688,Bartlett 球形检验(x2=526.069,P<0.001)。各个症状群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7.001、15.646、8.512、6.86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68.027;Cronbach’s α 分别为 0.850、0.790、0.746、0.799。将因子负荷率≥0.4的症状纳入症状群,共提取4个症状群,依据各因子症状的特征及国内外文献分析,将4个症状群命名为:症状群1(一般症状群):疲乏、气短、健忘、瞌睡、口干、麻木;症状群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手足疼痛,关节痛,皮疹,易瘀伤甚至出血,手、腿、脚、腹部或眼睛周围水肿;症状群3(情感症状群):悲伤、头痛、苦恼、睡眠不安;症状群4(消化道症状群):呕吐、恶心、胃口差。(8)癌症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中位数位67分,四分位数间距为67-77分。患者功能评分较高,四分位数间距达83-100分,但症状量表评分除疲乏和食欲丧失外均较低。(9)生活质量与症状群的相关性分析:将所提取的一般症状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情感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与生活质量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症状群均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性。2.研究二:中晚期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1)一般资料分析:纳入病例中,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56.80±10.31岁,患者年龄分层分布为:≤40岁(3.33%);41-50岁(20.00%);51-60 岁(41.67%);61-70 岁(35.00%),年龄在 51-60 岁的患者最多,占41.67%。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占总例数50.00%。(2)ECOG 评分:ECOG 评分=0 分(8.33%);ECOG 评分=1 分(53.33%),ECOG 评分=2 分(28.33%);ECOG 评分=3 分(1.67%);ECOG 评分=4 分(1.67%)。纳入病例以ECOG评分=1分最多,占53.33%。(3)肺癌及安罗替尼服用剂量的资料分析:纳入病例中,临床分期以Ⅳ期(60.00%)为主;Ⅲ期患者占40.00%。病理分型以腺癌(73.33%)为主;鳞癌次之(25.00%);在服用剂量方面,以口服12mg剂量最多,有30例,占50%,其次是 8mg(41.67%)、10mg(8.33%)(4)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症状分析:按照症状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神疲乏力(93.33%)、少气懒言(80.00%)、纳少(75.00%)、自汗(70.00%)、失眠(60.00%)、气短(53.33%)、胸部疼痛(46.67%)、口干咽燥(46.67%)、干咳少痰(41.67%)、畏寒肢冷(40.00%)(5)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舌象及脉象分析:舌象以舌淡胖(53.33%)、苔薄白(50.00%)以及舌边齿痕(43.33%)为主。脉象以脉细弱(40.00%)以及脉沉细(30.00%)为主。(6)肺癌患者安罗替尼治疗期间中医证型分析:纳入病例中,以气虚证(38.33%)以及阴虚证(21.67%)为主。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发生率最高并且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胃口差、睡眠不安、苦恼,提示可以在中医药干预中,积极关注这些症状,使患者症状困扰最小化。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存在4个症状群,分别为一般症状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情感症状群和消化道症状群。3.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差,症状群与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评分呈负相关,与一般症状群和情感症状群呈中等负相关,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相关症状群呈弱负相关。4.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期间癌症患者症状群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相关性较高,提示该症状群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角色转变和认知功能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情感症状群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5.在本次初步中医证候研究中,安罗替尼治疗期间的肺癌患者以气虚证及阴虚最为多见。症状多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自汗、失眠、气短、胸部疼痛、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畏寒肢冷、舌淡胖、苔薄白、舌边齿痕、脉细弱、脉沉细。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据估计,全球2020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190万例,死亡93.5万人,约占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肝转移是最常见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29%-4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射频消融及放疗。有大量结直肠癌肝转移生存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被开发,但是其中只有不到1/4的临床预测模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质量进行研究,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提供理论指导,观察不同睡眠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特点,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共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调护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研究方法:1、制定纳入标准,纳入182例2020年1月至2020
1.研究背景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及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疾病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多个系统。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西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以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但西药大多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出发,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
研究目的依据古今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通过住院病历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相关数据,从而进行1型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证候探讨。研究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历筛选采取“普查”的方式,全面收集所有病历;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采用判断抽样法以不低于200例的样本量进行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
研究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清金化浊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该组方的临床作用,为该组方的临床运用及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排标准,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住院的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药(清金化浊方)治疗分为暴露组(8
文章介绍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环境挑战,并对现代煤化工废水组成及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机废水和含盐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回用,现代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从重视单元技术发展为统筹考虑工艺衔接和源头治理的关键技术集成,形成了废水预处理-生化处理-再生水回用-含盐废水膜处理-蒸发结晶处理的基本技术框架。同时,针对现代煤化工项目废水处理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思路,
研究目的近年来,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盲,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易对个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上,目前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手术治疗、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等,以上治疗都存在不能去除病因、副作用大、难以解除患者的眼、面、舌等多部位病变的难题。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可统筹解决不同病变部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观察中医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气虚血瘀型POAG的临床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益气明目颗粒黄芪、当归、赤芍、红花等7味中药进行研究,探讨益气明目颗粒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为临床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的气虚血瘀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32例符合纳入
1.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有规律性的生活,未避孕12个月及以上而未获得妊娠者,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之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全不产”和“断绪”之分。导致不孕症发生的病因复杂繁多,排卵障碍和盆腔因素是主要原因,而排卵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症的发生中所占比例约有20%-40%。在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神经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下,正常的排卵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