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循环灸对大脑后循环供血的影响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循环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A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12mg,一天3次。对照B组在对照A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普通艾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A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循环灸治疗。样本选取男性41例,女性49例。3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包括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评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及脑血管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检测后循环系统主要以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及大脑后动脉(PCA)为标准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1、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积分:治疗前3组患者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积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0.24,P>0.05),治疗后3组症候积分均有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B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显著低于对照A组(F=8.77,P<0.05)。提示3组患者的临床症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循环灸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临床症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普通艾灸及单纯西药治疗。2、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不同组治疗前DAR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最低,其次为对照B组,对照A组最高,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3组患者的眩晕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且治疗组循环灸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3、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治疗前3组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不同组别DHI-S均有显著降低,治疗组与对照B组均显著低于对照A组,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B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循环灸组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所导致的障碍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普通艾灸及单纯西药治疗。4、3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治疗组Vs及Vm显著高于对照B组及对照A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循环灸能够有效改善大脑后循环血管流速,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结论:(1)普通艾灸可以降低眩晕障碍评分及眩晕评定评分,同时对中医症候有改善作用。(2)循环灸在降低眩晕障碍评分及眩晕评定评分及改善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积分时的作用更加显著。(3)循环灸还可以更加明显的改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从而达到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