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始终缠绕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亟待解决的实践性课题,牵涉到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理应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关注和改善民生是马克思贯穿一生的理论著述和革命实践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现实诉求。笔者认为,考察马克思的民生观应该把公共性视域映入眼帘,因为转型期中国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公共性领域的建设和积累。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独特贡献和深刻之处,恰恰是从公共性视域(表现在其社会关系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共同体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人类解放理论等)来考察民生问题的缘起、内涵和解决途径的。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积极挖掘和深度解读,探究其公共性思想的生活维度,追寻公共性对民生问题的启迪意义,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民生建设提供些许启示。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民生角度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执政党情况,阐明研究的现实意义。然后在理论上辨析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及其对其他民生思想的超越性。第二部分,解读和澄明马克思的公共性理论。首先,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产生根源。其次,解读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三重维度,探寻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深刻内涵。第三部分,探究马克思公共性理论的生活维度,寻求民生问题的公共性实现路径。马克思的民生是公共性的民生。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民生的公共性需求,公平正义是民生的价值理念,交往实践是民生实现的途径,共同体是民生实现的载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民生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第四部分,阐述马克思公共民生观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意义。发展和积累公共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合理分配公共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视角上的创新,把马克思的公共性和民生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精心解读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其生活维度,发现了民生的公共性特质。但是,对民生问题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庞大工程。尤其是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中的民生问题,是一个值得再研究、再探讨的课题。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未能对此作出深刻的研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判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