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声调和轻重音对于意义的区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前人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植入者普遍存在语音异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进行语言感知和产出。本文拟从声调和重音的感知与产出两方面入手,以4-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声调和重音的习得情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人工耳蜗植入者语音习得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在感知实验中,通过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单字调(安静环境、耳语)的感知情况和对轻重音(自然轻声、修改后字时长轻声、修改后字基频轻声)的区分能力,来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和轻重音的识别能力。感知实验的主要结果有:1、不管是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语音声调的辨识能力还是对基频缺失的耳语环境下的声调的辨识能力,人工耳蜗组儿童都明显弱于健听组儿童。面对基频缺失的耳语听辨任务,两组被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健听组的成绩下降幅度较人工耳蜗组更大,说明在感知声调时,健听组儿童对声调的判断,受基频影响的程度比人工耳蜗组儿童受基频影响程度更大。2、两组儿童对阳平和上声的识别极易互相混淆,四声的识别率从高到低排序为:T3>T4>T2>T1。特别是在上声的辨识率上,健听组的成绩(83.5%)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61.7%)。上声的识别率最高可能是因为它的平均时长最长。这说明健听组儿童在耳语感知上有可能对上声时长的感知比人工耳蜗组儿童更加敏感,或者可能利用了一些时域信息中的精细结构,以此进行辅助判断。3、轻重音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本调是阴平和阳平的轻声识别较好,而对本调是上声和去声,特别是去声的轻声区分起来较困难。原因可能是因为去声的轻声与非轻声后字调型相似,且时长差距较小,导致区分困难。4、在仅考察基频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时长修改对于健听儿童进行轻重音感知的影响很小,但他们对上声的正确率却显著低于其他声调,说明健听儿童感知上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时,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排除了时长的影响,去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感知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还是有一定难度,可以推断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很难仅凭借基频区分调型相似的轻重音。5、在仅考察时长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在感知轻重音时,人工耳蜗组更多的是依靠时长因素。但是,健听儿童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的识别上差异最为明显,说明健听儿童在感知上声的时候可以依靠时长的不同以及基频很好地进行感知,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因为本身基频感知就存在缺陷,而且上声还有音高拐点,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感知上表现尤其差。在产出实验中,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声调产出能力和焦点句产出能力进行比较,提取了基频、时长、能量、嗓音等多个相关声学参数,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系统分析了两组儿童的产出能力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基频上来看,两组儿童仅在基频最小值和调域上有显著差异,健听组儿童的基频最小值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调域也显著宽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存在基频较平的特点。2、从时长上来看,两组儿童的语音都是上声时长最长,而去声时长最短。健听组儿童的声调产出时长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儿童。这说明健听组儿童的产出语速比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语速会更快。3、从嗓音上来看,健听组的H1-A1、H1-A2、H1-A3均显著大于人工耳蜗组。这表明,在不考虑声调的影响时,健听组产出的单字比人工耳蜗组具有更强的气化现象。4、对所产出的焦点句基频和能量的统计发现,窄焦点句的基频均值、基频最大值、焦点首字的均值、焦点末字的均值、能量均值、能量最小值、能量最大值均显著大于宽焦点句。健听组儿童的基频均值显著的高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一定程度上,两组儿童能区分宽焦点句和窄焦点句。但是,焦点类型和组别的交互效应对所有基频声学参数和能量声学参数均不显著,这也就说明了两组4-5岁的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句末焦点的实现,但总体表现上,健听组儿童还是优于人工耳蜗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