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词汇多义现象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现象。以往人们大都从传统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和探讨词汇的多义性问题,更多地关注于多义性产生的外部原因以及多义词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关系,而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正式确立后,词汇多义现象就成为其研究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对词汇多义性有过论述,如有的研究关注于多义词词义体系的划分(王德春,2002),有的是对个别词的研究(Lakoff,1987;Rakova,2004)。这固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多义词的认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多义词内部的语义关系,从而阐释多义词形成的本质和特点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和解释词汇多义性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一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多义词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与特点进行系统地讨论和分析,旨在探讨词汇多义现象及多义词形成中的认知特征。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首先介绍了多义词的定义及传统语言学中其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区别,并与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对比。然后简要回顾了形式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多义词现象的研究并指出其不足,从而引出应从认知角度对多义词现象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理论的阐释与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原则,分析了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是多义词形成的两种基本途径。然后介绍了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的本质和特点,强调它们在多义词从基本义向扩展义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词汇多义性的本质之一。同时,文化因素在多义词的变化发展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在前面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总结了词汇多义性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构建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分析和研究词义多义化的过程。首先,概要地论述了词义发展的基本步骤,分析了词义从语用多义性向词汇多义性发展,着重说明了词义多义化的认知过程。其次,分别从原型理论和相似性原则以及认知机制等方面分析和研究并举实例加以说明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是多义词形成的基本途径,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是多义词形成的内在认知机制。从而指出多义词是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两大途径,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义词范畴内扩展义项与核心义项之间的意义关系,即线条型、放射型和综合型。最后,扼要说明了文化因素在多义词形成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综合运用前文所论述的理论及分析研究,解释了现代流行词语“海龟”、“海带”、“粉丝”、“玉米”以及“灰领”等延伸义形成及语义演变过程中的认知本质和特点。第五部分是对前面讨论的总结,得出本文的最终结论:多义词的形成是一个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过程。词义多义化的认知过程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家族相似性为原则,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这两大基本途径,在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作用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