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表明多环芳烃可能引发流产,但目前流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研究因素单一等局限性。多环芳烃主要代表物苯并芘及其代谢产物BPDE会通过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导致流产的发生,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流产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希望能全面、系统的了解流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暴露于多环芳烃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为流产防治措施、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根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选择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物苯并芘及其代谢产物BPDE进一步在细胞、人群、动物层次上展开研究:(1)苯并芘和BPDE导致流产的危害效应;(2)新lnc RNA 31515在苯并芘及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而引发流产中的调控机制。期望发现流产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流产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10月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Pub Med、Springer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流产危险因素的研究。采Revman5.3和Stata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纳入和排除的明确标准,最终文献的纳入数量为1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合并OR值和它们的95%CI数值最终为:吸烟(OR=2.86,95%CI:2.40-3.40),多环芳烃暴露(OR=1.33,95%CI:0.97-1.83),居住环境(OR=2.05,95%CI:1.56-2.70),辐射(OR=2.94,95%CI:2.21-3.90),饮酒(OR=1.99,95%CI:1.45-2.72)。结论:结果提示,吸烟、多环芳烃暴露、居住在城市或交通道路附近、辐射、饮酒均是流产的危险因素。其中危险程度较高的吸烟和居住环境因素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环芳烃暴露,提示引发流产的因素众多而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多环芳烃占很大一部分,为进一步研究多环芳烃导致流产的毒害效应奠定统计学基础。怀孕早期避免接触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发生流产的风险。第二部分:新lnc RNA 31515在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引发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高通量测序检测流产人群组织和BPDE处理后滋养层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 RNA和lnc RNA。(2)通过MTS细胞活力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验证lnc RNA对滋养层细胞活力、凋亡和侵袭迁移功能的调控。(3)通过q-RT-PCR以及Western-Blot试验方法中测定在BPDE暴露、转染si RNA/质粒、不明原因流产人群、自愿流产人群、Ba P暴露后小鼠组织中侵袭迁移相关基因m RNA以及蛋白水平表达量。(4)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PDE暴露前后lnc31515以及EGR1、NF-κB在细胞中的位置及表达量。(5)通过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验证EGR1蛋白与NF-κB蛋白有无相互作用。(6)采用RNA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检测lnc31515与EGR1蛋白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结果:(1)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Ba P和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功能,且导致C57BL/6小鼠流产率增加。(2)通过Trans-well、q-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在细胞和人群组织中均发现,新lnc RNA——lnc31515在BPDE导致流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通过人群组织的Trans-well同样发现,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组织的中绒毛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明显减弱。(4)通过Western-Blot、RNA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等细胞实验发现,lnc31515通过与EGR1结合而抑制EGR1与NF-κB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抑制CXCL12的激活,削弱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最终引发流产。结论:细胞、人群、动物多层次的研究结果显示:(1)Ba P和BPDE对流产具有危害效应,可导致流产率增加;(2)发现一条新lnc RNA—lnc31515,其通过抑制EGR1与NF-κB的结合,而削弱对CXCL12的激活,此机制在BPDE降低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能力而引发流产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3)lnc31515可以作为复发性流产的生物标志物,为其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全文结论本文通过Meta统计分析和细胞、人群、动物实验,在统计分析和实验多方面均提示Ba P及其代谢产物BPDE可导致流产,对女性生殖具有毒害效应,且lnc RNA-31515通过抑制EGR1与NF-κB的结合,削弱对CXCL12的激活,在Ba P及其代谢产物BPDE抑制EGR1/NF-κB/CXCL12细胞通路、削弱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引发流产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复发性流产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