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形势持续恶化,工资和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用工荒普遍出现,学者们开始关注我国制造业比较成本优势是否开始丧失。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改革持续推进形成的市场环境的改善,国内市场的潜力开始爆发,内陆地区劳动力丰富和工资低廉的优势开始显现。不过,本文的问题是,工资低廉就有比较优势吗?本文的研究不仅仅考虑工资,还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即本文认为工资仅仅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边际劳动生产率即新雇工人多创造的产值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本文使用相对劳动力成本(Relative Costof Labor-RCL),其等于工资(w)除以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来更全面地衡量某地区某行业的比较优势。在劳动生产率的测算和计量时,本文采用的是随机前沿方法,该方法因更加接近于现实的假设而广为流行。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河南统计局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涵盖了河南制造业各行业、该省与沿海地区各行业以及全国各大区各行业的宏观和微观大样本数据。 河南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却呈现出严重依赖重化工业的高成本发展路径。这使得劳动力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劳动参与率很低,剩余劳动力被迫流出以寻求出路,长期来说,将会由于市场规模过小而使得经济增长的斯密动力(即市场规模推动分工发展的动力)慢慢丧失。本文的研究表明,河南的轻工业具有明显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这里通过计量测算边际劳动生产率来分析劳动力比较优势。 首先,按各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把河南制造业各行业通过系统聚类法分为重度劳动密集型、中等劳动密集型、轻度劳动密集型和重度资本密集型、中等资本密集型和轻度资本密集型六大类产业。 河南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产业中,正是资本劳动配备(即资本劳动比率)与相对劳动力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即如果一个产业具有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该产业就具有较低的相对劳动力成本。这说明,只要河南省能够接纳更多的投资,边际劳动生产率就会快速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进一步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TFPG)分解得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相对劳动力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越高,相对劳动力成本就越高,这表明,河南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是劳动增强型技术,而非资本增强型技术,这正符合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得出的技术改进、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改进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都对其产生正的影响,其中规模效率改进和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有较大影响,说明河南省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在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中,资本劳动比率对其有显著的正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各个分解因素则对其有负影响,这符合理论预期。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只要河南省能够接纳更多的投资,劳动力优势就会进一步增强。 本文还针对河南和沿海九个地区的制造业各行业做了对比研究,各地区具有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差异比较大,其中河南制造业中具有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以轻工业居多,传统的工业大省如广东、山东、浙江等也并非在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这当然得益于其积累的资本优势和技术先进优势。这也正好符合“比较”优势之本义。为了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观察河南省在中西部地区的地位,这里还进一步研究了全国各大区制造业各行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国六大区域各产业的比较研究中,如果仅仅从工资一个角度来看产业转移问题,似乎中部地区在六大区域几乎各产业中均具有比较优势。实则不然,中西部制造业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状况,造成这种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分析表明,这是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和技术落后所致。 本文的研究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基于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思路,给出了相对具体的、能够承接的、更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细目。这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