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全球第三位、我国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尽管肝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整个肝癌人群的5年生存率仍只有5%左右,术后高复发转移一直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肝癌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与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癌复发转移是多环节、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动态过程,包括细胞黏附、运动、增殖、基质、血管生成与免疫等环节。以往研究多关注癌细胞内在遗传特性改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免疫微环境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免疫细胞,TAM与预后的研究提示它具有双向作用: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肿瘤主要倾向于促进肿瘤进展,而在胃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则倾向于改善预后。关于TAM对肝癌预后影响的文献报道较少,且多集中于细胞增殖、基质调控、血管生成等非免疫环节,却忽略了TAM本质上作为多功能免疫细胞,不仅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参与固有免疫反应,还可以通过抗原提呈激活过继免疫而发挥抗瘤效应。CD45RO是目前记忆T淋巴细胞(memory T cell,T<,M>)最好的标记物,后者能很准确地反映体内T细胞活化状态。
本课题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肝癌组织中TAM、CD45RO+记忆T淋巴细胞(CD45RO+T<,M>)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它们对肝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TAM、CD45RO+T<,M>在肝癌组织中的浸润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TAM组(P=0.0025)、高CD45RO+T<,M>组(P=0.0396)无瘤生存率均较高,两者同时高计数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同时低组(P=0.0015);以TAM计数的四分位数为分割点将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发现,最高计数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最低计数组(P=0.0149),而另外两组与最低计数组相比对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7291,P=0.1023);而TAM计数(P=0.1143)、CD45RO+T<,M>计数(P=0.2099)与总体生存率无关;但以癌栓作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癌栓阴性组患者,高TAM组总体生存率高于低计数组(P=0.0357):TAM与CD45RO+T<,M>同时高浸润组总体生存时间倾向于高于同时低浸润组(P=0.0730):此外,癌栓阴性(P=0.0095)、低TNM分期(P=0.0452)也和较高的无瘤生存率相关,较小的肿瘤直径(<5cm)(P=0.0007)、单发肿瘤(P=0.0030)、完整包膜(P=0.0005)、癌栓阴性(P=0.0001)、低TNM分期(P<0.0000)与较高的总体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栓(P=0.019)和TAM计数是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高TAM组术后复发风险更低(RR=0.63,95%CI: 0.45-0.86,P=0.004: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00 vs 34月,P=0.0025),肿瘤包膜(P=0.015)、TNM分期(P<0.000)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TAM和CD45RO+T<,M>计数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癌栓(P=0.030)和TAM&CD45RO+T<,M>计数是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高计数组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同时低组(RR=0.54,95%CI:0.36-0.82,P=0.004: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00 vs 29月,P=0.0015);肿瘤包膜(P=0.015)、TNM分期(P<0.000)是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低TAM计数组(P=0.003)、TAM&CD45RO+T<,M>同时低计数组(P=0.015)其术后复发治疗均比高计数组更积极,提示TAM计数以及TAM&CD45RO+T<,M>联合计数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可能是由于复发后治疗分布的不平衡所致。
结论: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T细胞活化有关。
应用价值:
检测肝癌组织中TAM与CD45RO+ T<,M>浸润可以预测肝癌术后复发风险,为选择高危病例进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创新点:
首次从免疫学角度大样本研究肝癌组织中TAM浸润对复发转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