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的法社会学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h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刑作为一种几乎是亘古长存的刑罚制度,从天经地义到饱受争议,一直是刑罚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现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而我国不但保留死刑,并且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适用的更为广泛。由此,本文就我国死刑问题进行深入的法社会学分析,使人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并理性地看待死刑这一刑罚制度,以期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首先对我国死刑的刑法立法及其表象,以及在我国死刑制度不断变迁中起主要作用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死刑存废之争的主要论点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论述,以作为研究背景,奠定研究基础;其次,对死刑存废与制度设置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观念、威慑效果、慎杀恤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死刑制度中的体现,同时简要分析涂尔干相关的法律与刑罚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罪刑相适应等具体论述,以论证社会条件与集体意识,以及刑罚功能对死刑制度的影响,为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根基;最后,在研究背景与法社会学相关理论支撑下,从道德、集体意识、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我国死刑存废问题进行法社会学分析,并辅之以案例说明。论文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剖析我国现在死刑制度的发展状况、深层原因及目前制度设置的多重考量。研究意欲阐明,只有将法置于社会各个因素之间,关注其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才能对法律制度设置得出合理并且合乎实际的结论;而我国目前的死刑制度就是在综合考量道德、集体意识、社会发展状况及刑罚功能等因素后所得出的实际且合理的选择。
其他文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全面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妇女寿命长于
本研究从农村的资源配置方式出发,探讨亲缘关系在农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国家权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淡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有待完善,因此在这种体制真空期,亲缘关系作为一种
当前,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受城市化冲击最强烈的当属与城市最近的“城中村”村民。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社会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在形式上已从
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中央汲取税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资金的分配能力,于是国家以专项资金的方式对基层农村进行补贴,即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实行项目制的治理方式。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宏观背景,通过论述项目制企业化运作的三方关系,分析项目制在基层的运行机制。该研究主要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通过对W村的拱棚项目的细致分析发现在项目制运作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村委会通过与企业的合谋,将本应该补助给村民
农村土地征用所带来的诸多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一种静态的视角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